第二十三章 伟人风范
积极性,工业生产突飞猛进。第三,抓财政收入,大幅提高省级财政的盈余。这个方面,你岳父于开山是个行家里手,他主管财政,懂的放水养鱼,培养税基,我们省每年的财政收入都大幅增长,原来很可怜,一年不到三十亿。等我离开的时候,已经突破八十亿了。第四,就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归根结底,人才是第一因素。有了人才,什么事情都能干成。你看当年毛主席怎么用人,打天下时他重用林彪、粟裕,要是搞论资排辈,林彪和粟裕根本出不来,他们俩什么资历?跟着朱德、陈毅上井冈山时,他们俩一个是连长,一个是指导员,跟朱德、陈毅根本没办法比的。但是,解放战争时林彪和粟裕各自独当一面,指挥大兵团作战,战功赫赫,全军上下谁不心服口服。没有他们俩,中国革命能不能胜利都很难讲!也可能会胜利,但付出的代价肯定会很大,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嘛!小平同志搞改革开放,也就是用对了几个人而已。我就是其中之一嘛,当年就是小平点了名,我才进的中央政治局,当了副总理嘛!”

  王一鸣频频点头说:“是啊,是啊,小平是您的伯乐嘛!”

  赵老兴致很高,话匣子打开了,他继续饶有兴致地说:“不论到什么时候,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都是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一步。你看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诸葛亮就是一个小青年,二十多岁,刘备是什么身份?汉室宗亲,当朝皇叔,左将军,他一旦知道了有诸葛亮这个人,就千方百计地去请,去接纳,让诸葛亮为其所用,最后终成大器,三分天下有其一。你小王今天好歹也是一方诸侯了,西江省的地盘上谁是诸葛亮,你知道吗?”

  王一鸣摇了摇头,感到汗都下来了,尴尬地说:“不知道。”

  赵老不依不饶地说:“你先说说,今天还有没有诸葛亮?”

  王一鸣吞吞吐吐地说:“或许有吧?”

  赵老说:“这是什么话?!肯定有。一定会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嘛!我们这片土地上,从来就不缺乏人才,缺乏的是伯乐,是识人的慧眼。”

  王一鸣说:“对对。”

  赵老说:“百里之内,必有遗贤。关键是你没有发现罢了。你看当年小平同志用前总理的掌故,前总理还不得志的时候,在国家经贸委做副主任,眼看着年龄接近六十岁了,该退休回家抱孙子去了,这个时候,机会来了。有一次小平同志想听取国家有关部门对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看法,由于事情重大,其他的人都不愿意去,这个任务最终落到了前总理头上,人家心里有数,准备了一番,就直奔小平府上,汇报了一个多小时,条分缕析,有数字,有观点,一下子就打动了小平同志。小平一看这个人是个难得的人才嘛!最关键的,是少有的经济通。大力培养,坚决提拔。于是一声令下,前总理到了上海担任市长,过几年当了市委书记,然后进京担任副总理,直至总理。你看小平同志用人的气度,多么具有伟人风范!虽然现在关于前总理民间有很多争议,但是人家在国际上是响当当的大国总理,是有自己的人格魅力的,这样的评价,丝毫也不过分吧?”

  王一鸣说:“是的,是的。”

  赵老说:“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省,一定要有人才出来办事,才能兴旺发达。作为一把手,最重要的工作是要知道谁是人才,谁堪大用。你看当年曹操,发布求贤令,不管你来历如何,只要你有真本事,愿意跟着我干,我就不吝封赏。用人机制多活!我们现在一天到晚搞论资排辈,干部提拔虽然也搞民主评议、组织考核,但是发现了什么杰出人才了?我看没有吧!这一段时间,我想了又想,我们这个选拔干部的体制比着西方国家,是不是比他们更先进,更科学,更合理,更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