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著书求名
�赴考学子来振兴白沙书院,朝廷每次抡才大典相对全天下赴考的学子数量而言又有几人能够折桂而归?此举不过是为那些今后无缘金榜的学子留一退路,缓解白沙书院先生不足而已,能够得到苏氏三父子的友谊对王景范而言已是足够。况且收留这些考生不仅可以结下不少善缘,也许其中以后有些人就可以在官场上引为奥援,更可彰显自己的善名,这不过是多花了些银钱而已,对王景范而言这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

  要想白沙书院真正能够发展起来,成为大宋有名望的书院,仅靠这些小恩小惠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足够分量的学者常驻学院讲学。王景范此时不过一白身,有无着作流传,更没有诗词有人传唱,在这京师开封他连个才子的名声都没有。在请来苏氏父子之后,王景范也开始如同苏氏父子一般少有外出,一门心思的在书房中读书,多少有些应考学子的样子了。

  “先生,《中庸》为子思所作,这难道也有疑问么?”俞樾手中拿着书稿问道。

  王景范笑着答道:“不过是一种可能而已,我只是提出了一种可能而已,那《论》《孟》言出均称泰山,而唯独《中庸》独称华岳,若为子思所作必不至此,是以我疑它出于西京儒生依托。”

  俞樾有些担心的说道:“梁沈约曾言《小戴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和《坊记缁衣》皆取自《子思子》,今《子思子》已亡,《中庸》是否取自此书也不可考,只是历来学者都对子思作《中庸》无异辞而已……”

  “萌甫,这做学问一是一二是二,非天下众人不疑而不疑,人云亦云只能泯然众人矣!要有依据、有存疑,有证据就要怀疑,后人托先贤之名而做的伪书难道还少么?我并非说这《中庸》一定为伪书,只是心中略有疑点列于序文,若是今后有朝一日《子思子》被谁找到,那自然会真相大白……”王景范郑重的说道。

  王景范要声望以加快白沙书院的建设,诗词于学问无用,且日后步入官场一着不慎便是被人抓住把柄曲解诗文制自己于死地——父亲曾说过《全宋词》莫要轻易流传,后世以诗词获罪招致灭门之祸者不知凡几,原本王景范有些不理解后来翻看到苏轼小传的时候才知道以大宋官家宽松依旧有那乌台诗案,更惶恐那些异族人当政的王朝?是以对手中这本《全宋词》王景范历来都是参考而已,对人物小传下的功夫远比所载词文要深得多。

  像苏氏父子那样作《六国论》之类给朝廷公卿行卷?一来王景范不屑于此,另外一方面他也没这门路,更何况狄青辞去枢密使之事迟早有人会挖到他身上,以狄青和自己的关系,就算有这个门路也绝了——欧阳修能对苏氏父子如此推崇也是在礼部试上辨文失误心有愧疚才会让苏洵有行卷机会,可若是按照人物小传上所载,正是这个欧阳修在两个月后上书皇帝托五行飘渺之说弹劾狄青。

  王景范文虽师法先秦两汉,但却瞧不起韩愈,就因为韩愈没有官品。眼前那个尚未谋面的欧阳修,王景范同样也是看他不起,至少父亲生前看欧阳修不过是与李白等同——其文章或可传承千古,然仅此而已。至少李太白豪放磊落想必遇上这种事情还不会假托五行之说诬陷狄青,是以莫要说欧阳修能够看上自己,就是看上自己,自己也未必会看得起欧阳修。

  诗词、行文都不通,剩下来的便只有着书立说了,而王景范思量再三也觉得唯有如此能够迅速提高自己的声望。况且明年便是抡才大典之际,天下才俊之士都会云集京师开封,市面上有何新的着作出现只要言之有物必然会受到重视,这也是迅速提高自己声望的一个时机。

  不过选择哪部经典作为自己的目标却大有学问,按照父亲生前所言后世儒家经典不过“四书五经”四字而已,而后世无不以几十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