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伊甸园之谜(一)
��者更准确地说,四川盆地在数万年前,就早巳是一片风光旖旎物产丰饶的国度了。

  这里气候适宜,一年四季雨量充沛,温润潮湿,特别适合多类果树及其他植物生长,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存在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这里有着大量的原始森林,又有湖泊、河流等丰富的水源,加之气候温暖适度,确实是人类的栖息的美好家园。

  当时蜀地已经在使用铜刀了,又在蚕丛氏、柏灌、鱼凫,至杜宇一系阶段,从昭通带回更为成熟的冶炼和铸造技术,在与土著濮彝等族的融合过程中,建立了真正的蜀山王国。”

  “同时,这里也是动物在冰川时代的避难所,”地质专家李昱光也感慨道,“四川盆地的最后形成,正是在冰川期间,成都平原形成时,在周围的高原上,仍处于冰川期的尾声,而盆地内却是气候温润,万物繁衍,动物(包括人类的祖先)迁往这片生命的乐园,当人类的始祖伏羲、女娲在这里生活时,完全用不着穿衣蔽寒,这里就犹如冰川期间的一只巨大的保温盆,气候温和而湿润,因此,四川盆地是一块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极为适合人类起源、生存、劳动、居息、繁衍和远古文化蓬勃发展的伟大土地,实实在在是巴蜀古文化萌发、生长的良好温床!”

  女王接着话题聊下去:“距今1—2万年前,蜀地(四川盆地)已初步形成了若干区域性文化中心,相应地产生了无论其活动范围、经济活动还是文化传统都不尽相同的原始氏族公社,由此也就初步奠定了新石器时代经济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

  巴蜀人还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巴蜀图语,这种巴蜀图语比后来的汉字还早,伏羲时代的河图与洛书,其实就是巴蜀图语,‘字以象形’便为图,而 ‘洛书’就出于四川境内的‘洛水’流域,也就是‘雒水’,即今天的沱江一带。《华阳国志:巴志》载:‘涪陵郡……山有大龟,其甲可卜,其缘可作叉,也号灵叉’。”

  “什么?女王下坒下,您说‘洛书’出于四川境内的“洛水”流域,也就是‘雒水(今天的沱江)’?这让我们这些学历史的深感异外,为什么呀?”

  “因为夏后的大禹和他的巴蜀妹子涂山氏将巴蜀图语带至中原,再由巴蜀图语演变成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所以‘洛书’及‘龟背图’并不是中原民族发明的,以至于后来的《山海经》就更加生动形象地印证了上述事实,《山海经》算是中国古代最老的著作了吧?它就是巴蜀地区所流传的代表巴蜀文化的典籍,它里面所讲的天下之中,不是说别处,专指的就是四川盆地,这里在远古时候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历史学家贾立波对《山海经》的归属还是表示认同,解释说道:“《山海经》是先秦重要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全书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8卷,《大荒经》5卷。内容包罗万象,主要记述古代地理、动物、植物、矿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山海经》现在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过去认为是大禹、伯益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

  女王说:“不管怎样得来或成书的,有一个事实是不可辩驳的!后世的史书称‘都广’的地方,其实就是广都,乃今天四川双流县、崇州市一带,在成都市南部、西部。《太平御览》引《蜀王本记》说:‘蜀王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说明广都不仅是古蜀蚕丛、杜宇的瞿上城所在之地,也是开明王朝前期建都的地方。而称为‘建木’的通天神树,正好就出自于古蜀王国的都广之野,而在《史记:周本记》中,把“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