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

  君臣两个说笑了一回,用罢午膳,眼见太上皇有歇晌之意,当今方才退出后宫。

  归至勤政殿,当今且把上皇之意告知内务府与礼部。众人闻听上皇居然有意封尤三姐儿为县主,并且还要封赏实食邑,不免愕然。

  盖因皇室子女无数,便是拥有皇室血脉的公主、郡主倘或不得宠,也未必能在成年嫁人后被赐实食邑。如今尤三姐儿不过是一介五品京官儿之继女,不但被圣人赐婚,上皇封为县主,居然还能得享实食邑,虽然只有八百户,但也足以见得圣眷之浓。

  又因圣人在给尤三姐儿的旨意中除了那些“性资敏慧,柔嘉淑顺”的字眼之外,还明明白白嘉奖了尤三姐儿创建贤媛集后不断做慈善的善举,长安城内为之轰动,一时间申请入会的帖子,以及贤媛集在陈园召开例会的次数又多了不少。

  不过这些事情在尤三姐儿看来都并不要紧了。她如今最为紧要的就是好生备嫁——因着上皇突然赐封她为县主,她早先备嫁时所绣的嫁衣因着品级规制的缘故,必定用不上了。还好内务府和礼部奉皇命为她置办嫁妆,倒也不必她再辛辛苦苦地重绣嫁妆。

  只是可惜了自己小一年的心血,嫁衣绣的这么好,只怕也穿不上了。

  尤三姐儿十分可惜的看了眼自己已经绣成大半的嫁衣,最终决定还是把她绣完。就算大婚之日穿不上,也要留着压在嫁妆箱子底儿,这毕竟是她辛苦备嫁的象征,很有纪念意义的。

  另一厢尤家也在想法子给尤三姐儿添嫁妆。

  因着尤三姐儿自己就有买卖田地,她手下的陈园和镜花缘更时名动天下。所以当初备嫁的时候,尤三姐儿就已经说了不必家里给她多费心,她只要带着自己的私房嫁过去就好。

  然此一时彼一时。谁也没想到尤三姐儿在出嫁之前会突然被圣人封为县主,又着礼部和内务府替她置办嫁妆。

  眼见尤三姐儿如此煊赫得意,尤老太太并尤子玉也动了心思。虽说尤三姐儿的私房梯己从来不少,连陈氏也主张尤家不必太过铺张的替三姐儿预备嫁妆。然世上素有锦上添花之说。倘若尤三姐儿只是以尤家继姑娘的名义嫁到柳家,尤氏母子自然不会多说,不过按照府上的旧例将尤三姐儿打发出门子也还罢了——甚至都不必花费那么多。毕竟尤三姐儿乃是梯己丰厚之人,也未必看得上尤家的这些银子。莫不如留下来给宝哥儿攒家底儿。

  可现如今尤三姐儿摇身一变却成了县主,况且还是有实食邑的县主。那么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俗话说香火情香火情,便是香客要求神拜佛还知道烧香上供的,何况是凡夫俗子。

  因而尤家母子思前想后,到底秉持着烧热灶的心思,将给尤三姐儿置办嫁妆的钱从公中的三千两补为五千两。除此之外,尤老太太还从自己的私房里拿出五百两银子给三姐儿压妆。

  这可是件新鲜事儿,连大姑娘和尤二姐儿出门子的时候都没有过的礼遇。

  然而尤三姐儿对着尤老太太这般礼遇,却着实有些不知该如何是好。

  身为尤家的继女,尤三姐儿并不想接受尤家多给她那两千两银子,也不想接受尤老太太给她这五百两压箱银子。原因与银钱本身并没多大关系,只是怕大姐姐和二姐姐不患寡而患不均。届时姊妹间为了这点子小事反生了芥蒂,倒不好了。

  然而长者赐不可辞——至少尤老太太并不允许三姐儿推辞,陈氏当着尤老太太的面儿,也笑劝三姐儿接了银子谢过老太太。

  私底下则向三姐儿说道:“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