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却不知道贾元春出宫之后,贾母倒是真有此意。甚至还以“女大三抱金砖”为由,想要试探北静王太妃的口风儿。怎奈北静王府得了世交的提点,知道朝廷有削藩之意,如今早已自顾不暇,他们连比荣府家大业大的江南甄家的嫡出女儿都婉拒了,又哪里会退而求其次,顾全荣府的名声脸面?
最终北静王太妃只得亲自入宫向宫中一位深得上皇眷宠的老太妃请安,并且替自己的儿子做媒求娶那位老太妃所出的康宁公主,又将已逝北静王的兵权虎符交了上去以示忠心。上皇与当今议论过后,觉得北静王年未弱冠又一直养在京中,大概也出不了什么幺蛾子,这才罢了。
北静王乃少年俊杰,面容秀丽且身份尊贵,难得性情谦和友善,霁月光风,是长安城内出了名儿的风流人物,康宁公主能得这么一位良人做驸马,自然十分愿意。
而北静王府经此一举保住了自己的异姓王爵位,能够在朝廷下定决心削藩的时候转危为安,也十分满意。况且康宁公主虽然贵为公主之身,然其相貌清丽,品性谦和,深得其母之风范。同北静王在婚后也是琴瑟和鸣,和顺美满。竟是再无不妥的。
目今暂且不提北静王与康宁公主婚后顺遂,也不提贾元春谈婚论嫁时的尴尬状况。只说新皇登基,后宫妃位空虚,上皇为永保江山,绵延子嗣计,着令宗人府并天下各州府挑选贤良淑德女子入宫,且因新皇遣散后宫女眷致使后宫伶仃之故,除选聘妃嫔外,在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宫中女官,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此旨一下,满朝文武皆歌功颂德,称赞上皇体恤儿子,且赞圣人隆恩浩荡。暂且不理论长安城中各世家官宦如何盘算,只说在荣国府暂住的薛家母女闻听此事,却是喜得无可不可。薛姨妈更是握着薛宝钗的手直叹“苍天有眼”。以他们薛家的背景家世,原本不敢肖想宫中选聘妃嫔之事。岂料圣人又降不世出之隆恩,再选宫中女官。薛家倒是可以运作筹谋一番,倘若能借此入宫。兴许三年五载之后,也能入了圣人的眼,一跃飞上梧桐木。
诸如那位义孝亲王的母亲莲太妃,当初不也只是浣衣局的女婢。现如今母凭子贵,不也成了高高在上的太妃?
那薛宝钗今年也不过十三四岁的年纪。生的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因当日有他父亲疼爱,原本就有青云之志,素昔因着自己身为皇商之女,虽心有大器,却不能尽力施为。又因家中哥哥不能成才懂事,体贴母亲,支撑家业,宝钗也唯有将书字抛却,只留心针黹家计,为母亲分忧。
如今探得这等鲤鱼跃龙门之富贵,薛宝钗自然不愿错过。然薛家三口孤儿寡母的上京,既不识得京中权贵人家儿,更不识得宫中贵人。倘若无人帮衬,着实寸步难行。
母女两个商议一番,先给远在外省公干的胞兄王子腾去了封家信,又向胞姐王夫人央求讨情儿,希望荣国府能代为打点斡旋。一应花费自然由自己所出。薛姨妈更是拉着王夫人的手儿殷殷嘱咐,“倘若此事能成,必有重谢。”
然王夫人心中记挂着长女元春的婚事,哪里有心情替妹妹外甥女儿张罗这些外务人情儿。更何况她将薛姨妈母女千方百计接入京中,为的也是同老太太打擂台,竭力促成“金玉良缘”的婚事。她盘算着薛姨妈乃孀寡之身,那薛蟠素来又是个不成器的。倘若能替宝玉将宝钗求娶进门,将来薛家百万家财,岂有旁落的道理?
因着王夫人心中有这么个打算,自然不肯替宝钗筹谋此事。只是她碍于薛姨妈的面子情儿,又不好推脱的。只得面儿上答应,转过头便将此事丢到脑后。不但没有尽心操持,反倒贪墨了薛姨妈给她的几万两疏通银子。
王夫人原本以为自己将此事瞒的滴水不漏,却不�
最终北静王太妃只得亲自入宫向宫中一位深得上皇眷宠的老太妃请安,并且替自己的儿子做媒求娶那位老太妃所出的康宁公主,又将已逝北静王的兵权虎符交了上去以示忠心。上皇与当今议论过后,觉得北静王年未弱冠又一直养在京中,大概也出不了什么幺蛾子,这才罢了。
北静王乃少年俊杰,面容秀丽且身份尊贵,难得性情谦和友善,霁月光风,是长安城内出了名儿的风流人物,康宁公主能得这么一位良人做驸马,自然十分愿意。
而北静王府经此一举保住了自己的异姓王爵位,能够在朝廷下定决心削藩的时候转危为安,也十分满意。况且康宁公主虽然贵为公主之身,然其相貌清丽,品性谦和,深得其母之风范。同北静王在婚后也是琴瑟和鸣,和顺美满。竟是再无不妥的。
目今暂且不提北静王与康宁公主婚后顺遂,也不提贾元春谈婚论嫁时的尴尬状况。只说新皇登基,后宫妃位空虚,上皇为永保江山,绵延子嗣计,着令宗人府并天下各州府挑选贤良淑德女子入宫,且因新皇遣散后宫女眷致使后宫伶仃之故,除选聘妃嫔外,在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宫中女官,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此旨一下,满朝文武皆歌功颂德,称赞上皇体恤儿子,且赞圣人隆恩浩荡。暂且不理论长安城中各世家官宦如何盘算,只说在荣国府暂住的薛家母女闻听此事,却是喜得无可不可。薛姨妈更是握着薛宝钗的手直叹“苍天有眼”。以他们薛家的背景家世,原本不敢肖想宫中选聘妃嫔之事。岂料圣人又降不世出之隆恩,再选宫中女官。薛家倒是可以运作筹谋一番,倘若能借此入宫。兴许三年五载之后,也能入了圣人的眼,一跃飞上梧桐木。
诸如那位义孝亲王的母亲莲太妃,当初不也只是浣衣局的女婢。现如今母凭子贵,不也成了高高在上的太妃?
那薛宝钗今年也不过十三四岁的年纪。生的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因当日有他父亲疼爱,原本就有青云之志,素昔因着自己身为皇商之女,虽心有大器,却不能尽力施为。又因家中哥哥不能成才懂事,体贴母亲,支撑家业,宝钗也唯有将书字抛却,只留心针黹家计,为母亲分忧。
如今探得这等鲤鱼跃龙门之富贵,薛宝钗自然不愿错过。然薛家三口孤儿寡母的上京,既不识得京中权贵人家儿,更不识得宫中贵人。倘若无人帮衬,着实寸步难行。
母女两个商议一番,先给远在外省公干的胞兄王子腾去了封家信,又向胞姐王夫人央求讨情儿,希望荣国府能代为打点斡旋。一应花费自然由自己所出。薛姨妈更是拉着王夫人的手儿殷殷嘱咐,“倘若此事能成,必有重谢。”
然王夫人心中记挂着长女元春的婚事,哪里有心情替妹妹外甥女儿张罗这些外务人情儿。更何况她将薛姨妈母女千方百计接入京中,为的也是同老太太打擂台,竭力促成“金玉良缘”的婚事。她盘算着薛姨妈乃孀寡之身,那薛蟠素来又是个不成器的。倘若能替宝玉将宝钗求娶进门,将来薛家百万家财,岂有旁落的道理?
因着王夫人心中有这么个打算,自然不肯替宝钗筹谋此事。只是她碍于薛姨妈的面子情儿,又不好推脱的。只得面儿上答应,转过头便将此事丢到脑后。不但没有尽心操持,反倒贪墨了薛姨妈给她的几万两疏通银子。
王夫人原本以为自己将此事瞒的滴水不漏,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