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我追。返乡手记
阿米尔将会第一个告诉读者他既不是最高尚的人,也不是最勇敢的人。但三年前,他做了一件既高尚又勇敢的事情。
他回到当时仍由塔利班管制的阿富汗,去偿还一笔未了的债务。离乡背井二十年之后,他旧地重游,只为补救童年犯下的过错。他回去拯救一个素昧平生的孩子,也为了让自己脱离负疚的苦海。这段旅途几乎要了他的命。实际上,派他去的人正是我。这是简单的事情。毕竟,阿米尔是我创造的,他是我的小说《追风筝的人》的主角。
然后,2003年3月,在这本小说校对完毕、已然付梓之际,我发现自己跟随笔下主角的脚步,坐在阿里亚纳航空公司一架飞往喀布尔的波音727飞机的窗边。跟阿米尔一样,我去国已久,实际上离开了将近二十七年;当初离开阿富汗,我十一岁,是个身材瘦弱的七年级学生。如今重归故土的我已三十八岁,是定居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医生,是一名作家,是一名丈夫,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我凝望着窗外,等待飞机刺穿云层,等待喀布尔在我下方出现。喀布尔出现了,我想起了《追风筝的人》中的几句文字,突然对阿米尔的想法感同身受:我突然感到和这片故土血脉相连。这让我大吃一惊。因为我曾以为我早已将这片土地遗忘。但我没忘。也许阿富汗也没有忘记我。文学创作有一条成规,就是你得写你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我却将要亲身经历我业已写下的事情。
由于这种异乎寻常的情况,我在喀布尔停留的两个星期绝对是一段超现实的日子,因为每天看到的地方、见到的事情,我已经在脑海中通过阿米尔的眼睛看见了。例如,第一次在人群拥挤的喀布尔街头走动时,和阿米尔一样,我心中充满了回家探望一位旧友的感慨。但跟阿米尔一样,我也觉得自己在祖国像个游客。我们两人都离开很久了,都没有亲自参与战斗,都没有和阿富汗人民一起挥洒热血。阿米尔的负疚我已经写下。如今我尝到它的滋味了。
很快,阿米尔的记忆和我自己的记忆之间的界线开始模糊。在《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中,我凭着记忆写出了阿米尔的经历,如今则轮到我来体验着他的记忆。当我坐车驶过曾经美丽但已为战争所摧残的雅德梅湾大道,当我路过坍塌的房子,路过一堆堆的废墟,见到那些没有屋顶的墙壁弹孔宛然,行乞的人们托庇其中,我想起了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的某一天,我爸爸曾在这儿给我买玫瑰露雪糕。我还记得阿米尔和爱护他的佣人哈桑过去常在这条街道向一个叫塞弗的盲眼老人买风筝。我坐在电影院公园残破的台阶上,我和我的兄弟从前经常在冬天来这里看免费的原声俄国电影,阿米尔和哈桑也曾在这里将他们最喜欢的美国西部片《七侠荡寇志》看了不下十三遍。我和阿米尔一道经过那些烟雾缭绕的小小烤肉店,我们的父亲过去常常带我们到这些店去,里面依然有汗津津的男人盘腿坐在烧炭的烤架之后,使劲挥动扇子,将羊肉串烧得嗞嗞响。我们一起在16世纪的巴布尔王的花园中仰望天空,望见一只风筝在城市之上飘扬。我想起1975年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哈桑和阿米尔参加风筝大赛的那一天。那是个命定的日子,十二岁的阿米尔在那天做了一个选择,背叛了忠于他的朋友哈桑,那是一个在他余生中阴魂不散的日子,他的选择将会让成年之后的他回到阿富汗,回来面对塔利班,回来寻求救赎。当我坐在伽兹体育馆的一条凳子上,和数千个阿富汗人观看新年大游行,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和我1973年在这儿看过一场骑马争夺比赛,而且也想起了阿米尔,就在这个体育馆,他曾见证塔利班的党羽用石头将一对偷情的男女掷死,就在南边的门柱,而实际上,此时有一群穿着传统服装的年轻人正围成圆圈跳舞。
我追。返乡手记
阿米尔将会第一个告诉读者他既不是最高尚的人,也不是最勇敢的人。但三年前,他做了一件既高尚又勇敢的事情。
他回到当时仍由塔利班管制的阿富汗,去偿还一笔未了的债务。离乡背井二十年之后,他旧地重游,只为补救童年犯下的过错。他回去拯救一个素昧平生的孩子,也为了让自己脱离负疚的苦海。这段旅途几乎要了他的命。实际上,派他去的人正是我。这是简单的事情。毕竟,阿米尔是我创造的,他是我的小说《追风筝的人》的主角。
然后,2003年3月,在这本小说校对完毕、已然付梓之际,我发现自己跟随笔下主角的脚步,坐在阿里亚纳航空公司一架飞往喀布尔的波音727飞机的窗边。跟阿米尔一样,我去国已久,实际上离开了将近二十七年;当初离开阿富汗,我十一岁,是个身材瘦弱的七年级学生。如今重归故土的我已三十八岁,是定居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医生,是一名作家,是一名丈夫,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我凝望着窗外,等待飞机刺穿云层,等待喀布尔在我下方出现。喀布尔出现了,我想起了《追风筝的人》中的几句文字,突然对阿米尔的想法感同身受:我突然感到和这片故土血脉相连。这让我大吃一惊。因为我曾以为我早已将这片土地遗忘。但我没忘。也许阿富汗也没有忘记我。文学创作有一条成规,就是你得写你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我却将要亲身经历我业已写下的事情。
由于这种异乎寻常的情况,我在喀布尔停留的两个星期绝对是一段超现实的日子,因为每天看到的地方、见到的事情,我已经在脑海中通过阿米尔的眼睛看见了。例如,第一次在人群拥挤的喀布尔街头走动时,和阿米尔一样,我心中充满了回家探望一位旧友的感慨。但跟阿米尔一样,我也觉得自己在祖国像个游客。我们两人都离开很久了,都没有亲自参与战斗,都没有和阿富汗人民一起挥洒热血。阿米尔的负疚我已经写下。如今我尝到它的滋味了。
很快,阿米尔的记忆和我自己的记忆之间的界线开始模糊。在《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中,我凭着记忆写出了阿米尔的经历,如今则轮到我来体验着他的记忆。当我坐车驶过曾经美丽但已为战争所摧残的雅德梅湾大道,当我路过坍塌的房子,路过一堆堆的废墟,见到那些没有屋顶的墙壁弹孔宛然,行乞的人们托庇其中,我想起了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的某一天,我爸爸曾在这儿给我买玫瑰露雪糕。我还记得阿米尔和爱护他的佣人哈桑过去常在这条街道向一个叫塞弗的盲眼老人买风筝。我坐在电影院公园残破的台阶上,我和我的兄弟从前经常在冬天来这里看免费的原声俄国电影,阿米尔和哈桑也曾在这里将他们最喜欢的美国西部片《七侠荡寇志》看了不下十三遍。我和阿米尔一道经过那些烟雾缭绕的小小烤肉店,我们的父亲过去常常带我们到这些店去,里面依然有汗津津的男人盘腿坐在烧炭的烤架之后,使劲挥动扇子,将羊肉串烧得嗞嗞响。我们一起在16世纪的巴布尔王的花园中仰望天空,望见一只风筝在城市之上飘扬。我想起1975年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哈桑和阿米尔参加风筝大赛的那一天。那是个命定的日子,十二岁的阿米尔在那天做了一个选择,背叛了忠于他的朋友哈桑,那是一个在他余生中阴魂不散的日子,他的选择将会让成年之后的他回到阿富汗,回来面对塔利班,回来寻求救赎。当我坐在伽兹体育馆的一条凳子上,和数千个阿富汗人观看新年大游行,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和我1973年在这儿看过一场骑马争夺比赛,而且也想起了阿米尔,就在这个体育馆,他曾见证塔利班的党羽用石头将一对偷情的男女掷死,就在南边的门柱,而实际上,此时有一群穿着传统服装的年轻人正围成圆圈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