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崔相自己也育有一子一女,他家的大郎君正是这周小娘子嘴里的崔甫。但崔甫却是一直留在清河跟着崔相的爹身边受教导,只有崔小娘子留在金陵。
尽管金陵没有崔甫的身影,但却到处都是崔甫的传说。
小时候,那是神童转世,三岁识字,七岁便能七步成诗。大了,崔甫开始不满足蜗居于清河,开始游学,于是大李朝各处都留下了崔甫的传说。所作诗词到处被人奉为墨宝,传阅称赞。金陵才子多傲骨,但也能心甘情愿奉其为年轻一代的领头人。
再待他十四岁时开始随商队下西洋,周游列国。回来便洋洋洒洒写了一篇经典《论互市之利弊》,震惊朝野。圣人细细看完后,一拍手,授予都护官职,全权让他负责丝绸之路的建设。他连回金陵谢恩都没有,立刻走马上任。如今这西市大部分荣光要归功于他。
崔甫实在是太出众了。同辈的小郎君却苦了,打小就生活在“你看看崔小郎君”的阴影之下。有那不上进的小郎君被家里的长辈教训,还可以梗着脖子回嘴:“人家的阿耶可是宰相,又出自清河崔氏,这神童转世,世上又有几人能如此?”当然了,这般回嘴肯定换来的是更猛烈的鞭子。
可那上进的小郎君心里却更苦,尤其是大族之后,暗地里无论多努力,搁那跟崔甫一比,别人眼里压根没你。自家大人虽不会苛责,但逢聚会被人夸赞小辈,总会摇手谦虚:“比不上崔家大郎啊。”
李如意撇撇嘴,虽然别人家的小郎君小娘子生活在崔甫的阴影下,但李如意好歹是与那崔甫齐负盛名的李朝公主,又有崔甫他爹崔琰亲自教导,自然不会放在心上。
她暗自心想,崔相一年到头都要留在金陵,崔甫可能都见不着他爹几面,两人相见可能只能大眼瞪小眼,相看无言。
※※※※※※※※※※※※※※※※※※※※
如意:“哎,酒真美!”
尽管金陵没有崔甫的身影,但却到处都是崔甫的传说。
小时候,那是神童转世,三岁识字,七岁便能七步成诗。大了,崔甫开始不满足蜗居于清河,开始游学,于是大李朝各处都留下了崔甫的传说。所作诗词到处被人奉为墨宝,传阅称赞。金陵才子多傲骨,但也能心甘情愿奉其为年轻一代的领头人。
再待他十四岁时开始随商队下西洋,周游列国。回来便洋洋洒洒写了一篇经典《论互市之利弊》,震惊朝野。圣人细细看完后,一拍手,授予都护官职,全权让他负责丝绸之路的建设。他连回金陵谢恩都没有,立刻走马上任。如今这西市大部分荣光要归功于他。
崔甫实在是太出众了。同辈的小郎君却苦了,打小就生活在“你看看崔小郎君”的阴影之下。有那不上进的小郎君被家里的长辈教训,还可以梗着脖子回嘴:“人家的阿耶可是宰相,又出自清河崔氏,这神童转世,世上又有几人能如此?”当然了,这般回嘴肯定换来的是更猛烈的鞭子。
可那上进的小郎君心里却更苦,尤其是大族之后,暗地里无论多努力,搁那跟崔甫一比,别人眼里压根没你。自家大人虽不会苛责,但逢聚会被人夸赞小辈,总会摇手谦虚:“比不上崔家大郎啊。”
李如意撇撇嘴,虽然别人家的小郎君小娘子生活在崔甫的阴影下,但李如意好歹是与那崔甫齐负盛名的李朝公主,又有崔甫他爹崔琰亲自教导,自然不会放在心上。
她暗自心想,崔相一年到头都要留在金陵,崔甫可能都见不着他爹几面,两人相见可能只能大眼瞪小眼,相看无言。
※※※※※※※※※※※※※※※※※※※※
如意:“哎,酒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