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庭深廊曲报德寺 源远流长华夏觚
msp; 氏古读支,山崩意也,今音虽易,训诂从支。

  所谓焉氏,是因为上古女子无氏,须从夫氏。而王族无氏,以国为氏。夫无氏,后焉有氏?

  故云阏氏。”

  那人连连点头,又写下“鲜卑”两字,

  “这两个字,道友可解得?”

  庆云心道,鲜卑不就是北魏王族拓跋氏部落入关前的族名吗?

  这也要解,什么意思?

  难道这鲜卑两字能用中原文字解读不成?

  “这,鲜,鲜者,

  哦,我知道了,《易》云蕃鲜,鲜者明也。

  卑者下也,鲜卑者,光明之下也。”

  五经之中,庆云最熟得就是《易经》了,这脑子里一转,直接就吧《易经》解抬了出来。

  “道友果然是个妙人。

  鲜卑本出鲜卑羌海,也就是现在的西海(笔者案:现在已经叫做青海湖了),鲜卑秃发部领地。

  后来我们当中有一些部落追逐水草迁徙到了东北,大鲜卑山地区。

  所谓鲜卑,就是阳光遍洒之下,广袤荒芜的土地。(笔者案,今西伯利亚,西文语源即鲜卑利亚。)”

  “可是,可是贫道听说鲜卑来源本是胡语,意思是,后土。难道这种说法有误吗?”

  “道友这个问题问的好。

  我们先把胡语一说放在一边。

  这天尊地卑,本来就是《经》《典》之说。

  刚才我不是也提到,这鲜卑就是广袤荒芜的土地吗?

  那么说鲜卑等同后土,也不算什么错误。

  然后我们再说这胡语,何畏胡?

  华夷五方,以中原为尊,王关内者华,农耕者华,奉礼者称华夏。

  所谓黄天后土,是黄帝得了中原他便是天,四荒为卑。

  有娀氏出不周以北,其后为商。

  蜚廉杂蓋夷虘戎,其后为秦。

  而匈奴诸部乃夏后苗裔,何以称胡?”

  “这,这。道友的意思,是没有华夷的分别吗?”

  “当然不是。

  所谓部落,族人,是关外游牧的概念。

  而浩瀚中原,自始皇帝同仪并轨,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海内一族。

  关内之蛮,所谓山越陆浑,和在户之民,所别无非教化。

  我泱泱华夏,魂是礼仪文化,化外之民入关慕从,三代以后,焉别你我?安辨华夷?

  自司马氏衣冠南渡,江北之民十之八九三代以内均有胡人血统。

  中原贫者娶胡女传宗代,寡者嫁胡婿守田产,比比皆是,胡夏又当如何区别?”

  “可是胡人体态,样貌,于我中原人大有不同,焉能没有分别?”

  “大有不同?

  尧眉八彩,

  舜目重瞳,

  孙仲谋碧眼紫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