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圈圈年年
emsp; 青山环绕,抱着一汪活水。

  在花寂的印象中,爷爷曾经形容过,这是风水宝地,因为整个村落的地块就像一条船,停泊在山脚下,爷爷讲这叫大吃八方,还有靠山。

  每逢初二、初十二,初二十二,赶集的人都会来,人头攒动,特别的热闹。

  从这里往山里走,每间隔个半山腰,就会看到几户人家。

  熟悉这里的人都喊得出不同的村落名称,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知道东南西北不同方向各自的行政分区在哪里。

  任何时候只要回了这里,花平津都会非常的高兴,他从小到大对这片土地爱得就极为深沉。

  但是情感并不细腻的花平津压根没考虑过新婚妻子的感受。

  人家一个毫无方向感而且还一个熟人都没有的女子,甚至听不懂他们当地七拐八绕,拼音发音都无法归纳的乡下方言,根本没有一丝丝的好感,安全感。

  除了因陌生产生的无措之外,还有对这里的嫌弃。

  比如说,这里一直保留着最原始而粗旷的卫生条件,几块平板,架着,就是厕所。

  若不是祖宅恢弘,袁萍清压根就没有留下来的勇气。

  可是真正结婚的地方,入的宗祠,还真就不在这个村。

  应了传言,花平津是过继出去的外子。

  花家祠堂,在大山的更深处,更为闭塞的地方。

  如果不是听人说,翻越过这座山,那边还有人家,袁萍清真的要以为自己到达了一个世界的尽头。

  袁萍清再不情愿,也没有马上翻脸离婚的魄力。

  她一直告诉自己忍耐,她宽慰自己,她的家,在市里;她有房子,单位的集资福利房,她是城里人,她不属于这里,她以后都不会回来。

  她们仅仅是结婚的几天,住在那个山沟沟里,结完婚真的要住的还是花寂爷爷家。

  初来乍到的袁萍清自己搞不懂什么继子,什么亲生,什么族谱,尽管花平津一直和她说,这个地方才是他真正的老家;但是实际上他从来也没住在这里,所有的房间都像是客居,还不如祖宅有花平津成长的印子。

  花平津拖延了回祖宅的天数,袁萍清脾气也上来了,屡次三番喊花平津下山回祖宅,喊到自己忍无可忍的时候,恰逢一个还不错的天气,盛怒之下,不管对错,就自己下了山。

  有村民经过,认得这不是新婚小娘子吗?

  再问,发现小娘子满脸黑,只说“走了”。

  连忙去报信,花平津才追出来,才算跟着袁清萍回了祖宅。

  而除了这些情况之外,还有很悬疑的一面。

  新娘子袁清萍,知道花平津是有哥嫂,和姐姐姐夫的,弟弟的。

  姐姐姐夫同在市里,见过;弟弟,年轻。

  可这哥嫂吧,从来只有哥哥露面,嫂嫂避而不见。

  真避而不见也就罢了,她背后偷窥,也不知道在观察什么,袁萍清好几次发现一个人影在余光里探出头来。

  这究竟是怎么一家神经质?

  袁萍清的感受很是直观。

  然而,不管怎样,花家在村里是有头有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