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学习
等等。

  靠他一个人,真得太慢太慢了,很多设想中的技术,因为软硬件不达标而根本连实验都做不了。

  产业大会结束之后,陈序便去青木大学研究生院报道了,半工半读。

  他需要学习以及考虑的东西很多。

  比如,能不能把cx语言以一种更浅显易懂的方式传达出去?

  比如,碳离子超导如何公布的问题?

  比如,大脑芯片植入……

  因为需要处理公司事务,再加上可能需要经常接待一些人,陈序没有住在学校里,而是在清大北门附近买了一套带50平方院子的三层别墅。

  11月号陈序第一天到清大上课。

  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倪鸿振院士亲自过来讲课。

  教室里的学生欢欣鼓舞。

  很多人叫着“倪院士好”、“院长好”。

  “大家好~”倪鸿振院士笑呵呵的跟大家打着招呼,一点也没有身为一个院士兼院长的威严。

  等和学生打过招呼后,学倪鸿振院士朝坐在阶梯教室后排的陈序看了眼,然后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长方形结构图,里面分为八个部分,然后在里面开始写。

  1:智能程序

  2:嵌入的模式匹配器

  3:lis

  4:编译程序或解释程序

  5:机器指令

  6:寄存器和数据通路

  7:触发器和门

  8:晶体管

  写完了,倪鸿振院士笑道:“这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家帕特里克·亨利·温斯顿在《人工智能》教科书里所定义的人工智能软硬件分层结构。

  他以智能程序为顶,以机器原件,如晶体管为底。

  它曾经代表了几乎人工智能工作者对人工智能的所有构想。

  不过有人不赞同帕特里克的分层结构,他就是我国著名人工智能专家陈序先生。

  他不认为通过这样少的几层就能达到智能程序。

  他认为,在机器语言层和真正达到智能的层次之间,还需要十几层,甚至几十层。

  每一个新的层次都基于下面一层,层层推进,同时也扩展了下一层提供的灵活性……”

  陈序在台下静静的听着,听倪鸿振院士用他提出的观点重新解读什么是人工智能。

  这样一种角度,给了他和小白全新的体验。

  他对人工智能所有的理解,都是来自于小白的破解,但是小白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小白知道怎么做,而且还知道怎么做的又快又好,但它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或者说它不完全知道。

  因为它的所有理论知识都建立在人类知识的基础上。

  一个○

  小白待在里面,它能利用的最大极限都在圈里面,就像◎。

  如果想突破◎,像人类的博士一样在圈壁上顶起一个浮凸Ф,需要有人教它知识,告诉它怎么做,就像笼式碳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