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志向岂止在封侯
蒋介石年少立志,给自己确定了奋斗目标。他的远大理想,可以用其写的“志向岂止在封侯”诗句作抽象的概括。这是一个既有革命理想的追求又蕴含着个人野心的双重笥的目标。
事例:
蒋介石在日本留学时,在给表兄单维则寄的一张照片上题写了一首七言诗:“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肯且休!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常言道诗言志,这首诗充分地表达了他的志向和抱负。
平心而论,很难说这首诗是虚伪之词,它比较真实地反映出蒋介石在革命前夜的心境,蕴含着救国救民的民族意识。因为,他在旅日期间受到革命环境的影响。留学日本期间,经陈其美介绍加入了孙中山在日本刚刚创立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当时同盟会聚集了诸如黄兴、蔡元培、章太炎、宋教仁、胡汉民、廖仲恺、朱执信、刘揆一等一大批革命精英。蒋介石虽然还是个无名之辈,但是,受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和人格力量深深的影响和熏染,激发了他的革命激情。在这一群体中,年轻人胸怀大志,指点江山,纵论天下大势,探讨革命真理。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载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等人的文章,冲击荡漾着人们的革命情怀。
1910年6月,孙中山自檀香山到达日本,由陈其美介绍,约见了蒋介石,孙中山虽对蒋没有特殊的印象,却认为“他一定会成为革命实行家”。还勉励道:“革命党的青年,应该不计名位,而要为革命任务牺牲。”蒋后来回忆此次会见时说:“我接受了这个训示以后,就立定了志愿,要实践这个训示,绝不辜负总理对党员的期勉。”蒋介石的这首诗是他接触革命志士后的心境写照。
当他得知辛亥武昌首义的消息后,立刻向部队请求退出,想回国参加革命。在告别酒会上他表示,此次回国要干出一番事业来。回到上海后,被派往杭州指挥光复之役,他给母亲写了一封诀别家书,表示决心殉身革命。他积极参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活动,在革命事业屡遭挫折的情况下,他没有放弃。正因为这样,孙中山表达了对他的良好印象,称蒋介石是“昂昂千里之资,虽夷险不测,成败不定,而守经达变,如江河之自适,山岳之不移”。这是一个方面。
与此同时,“东渡志岂在封侯”还蕴含着另一面,那就是干一番大事业,以达到个人出人头地的野心。这种野心在合宜的土壤中生长,在特殊环境显露,并随着权势的增大而急剧膨胀。
1925年5月,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党最高权力出现真空,由谁来继承孙中山的位置,成为国民党内的一大难题。就蒋介石当时的地位和声望而言,并不在人们的视线内,也无力直接参与问鼎,但蒋介石权欲随之膨胀,窥测着时机,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和现实条件的变化,为蒋介石通向攫取最高权力的道路提供了良机。
自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之日起,国民党内部就开始分成了左中右三派,国民党内真正的左派,多在中下层,上层除中共交叉成员外,属于右派和中偏右的居多,廖仲恺在国共合作中起着关键作用,孙中山逝世后,这种在权力中枢的作用更加突出。胡汉民则是右派势力的核心人物,一开始就不大赞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因慑于孙中山的权威,没有公开反对,孙中山逝世后,他便开始积极反共。汪精卫在党内和广东国民革命政府中的地位显赫,他一直是以左派面孔出现。支持他们继任的呼声都有。1925年8月,廖仲恺被刺杀,这给打着左派旗号的汪精卫带来了一次排斥胡汉民的机会,但更重要的是给蒋介石带来了发达的良机。
廖案发生的当天,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决定派汪精卫、许崇智、蒋
事例:
蒋介石在日本留学时,在给表兄单维则寄的一张照片上题写了一首七言诗:“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肯且休!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常言道诗言志,这首诗充分地表达了他的志向和抱负。
平心而论,很难说这首诗是虚伪之词,它比较真实地反映出蒋介石在革命前夜的心境,蕴含着救国救民的民族意识。因为,他在旅日期间受到革命环境的影响。留学日本期间,经陈其美介绍加入了孙中山在日本刚刚创立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当时同盟会聚集了诸如黄兴、蔡元培、章太炎、宋教仁、胡汉民、廖仲恺、朱执信、刘揆一等一大批革命精英。蒋介石虽然还是个无名之辈,但是,受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和人格力量深深的影响和熏染,激发了他的革命激情。在这一群体中,年轻人胸怀大志,指点江山,纵论天下大势,探讨革命真理。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载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等人的文章,冲击荡漾着人们的革命情怀。
1910年6月,孙中山自檀香山到达日本,由陈其美介绍,约见了蒋介石,孙中山虽对蒋没有特殊的印象,却认为“他一定会成为革命实行家”。还勉励道:“革命党的青年,应该不计名位,而要为革命任务牺牲。”蒋后来回忆此次会见时说:“我接受了这个训示以后,就立定了志愿,要实践这个训示,绝不辜负总理对党员的期勉。”蒋介石的这首诗是他接触革命志士后的心境写照。
当他得知辛亥武昌首义的消息后,立刻向部队请求退出,想回国参加革命。在告别酒会上他表示,此次回国要干出一番事业来。回到上海后,被派往杭州指挥光复之役,他给母亲写了一封诀别家书,表示决心殉身革命。他积极参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活动,在革命事业屡遭挫折的情况下,他没有放弃。正因为这样,孙中山表达了对他的良好印象,称蒋介石是“昂昂千里之资,虽夷险不测,成败不定,而守经达变,如江河之自适,山岳之不移”。这是一个方面。
与此同时,“东渡志岂在封侯”还蕴含着另一面,那就是干一番大事业,以达到个人出人头地的野心。这种野心在合宜的土壤中生长,在特殊环境显露,并随着权势的增大而急剧膨胀。
1925年5月,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党最高权力出现真空,由谁来继承孙中山的位置,成为国民党内的一大难题。就蒋介石当时的地位和声望而言,并不在人们的视线内,也无力直接参与问鼎,但蒋介石权欲随之膨胀,窥测着时机,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和现实条件的变化,为蒋介石通向攫取最高权力的道路提供了良机。
自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之日起,国民党内部就开始分成了左中右三派,国民党内真正的左派,多在中下层,上层除中共交叉成员外,属于右派和中偏右的居多,廖仲恺在国共合作中起着关键作用,孙中山逝世后,这种在权力中枢的作用更加突出。胡汉民则是右派势力的核心人物,一开始就不大赞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因慑于孙中山的权威,没有公开反对,孙中山逝世后,他便开始积极反共。汪精卫在党内和广东国民革命政府中的地位显赫,他一直是以左派面孔出现。支持他们继任的呼声都有。1925年8月,廖仲恺被刺杀,这给打着左派旗号的汪精卫带来了一次排斥胡汉民的机会,但更重要的是给蒋介石带来了发达的良机。
廖案发生的当天,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决定派汪精卫、许崇智、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