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劝降刘赟
��议,可即监国,中外庶事,并取监国处分,特此通告。”

  董遵诲又向刘赟递上郭威新发布的教令,刘赟颤抖着接过教令,定睛一看。就见郭威已经公然称孤论寡,对天下人说道:

  “寡人出身军戎,并无德望,因缘际会,叼窃宠灵。高祖皇帝甫在经纶,待之心腹,洎登大位,寻付重权。当顾命之时,受忍死之寄,与褚勋旧,辅立嗣君。旋属三叛连衡,四郊多垒,谬膺朝旨,委以专征,兼守重藩。俾当劲敌,敢不横身戮力,竭节尽心,冀肃静与疆场,用保安与宗社!不谓奸邪构乱,将相连诛,偶脱锋芒,克平患难,志安刘氏,顺报汉恩,推择长君以绍丕构,遂奏太后,请立徐州相公……”

  刘赟看到此处,不由得手心发抖,那教令愣是落在了地上。接下来应该就是郭威对前不久兵变的解释和对刘赟处置的辩解,这可关系到刘赟的身家性命,他不由自主地惶恐不安。

  董遵诲连忙上前捡起教令,慢慢递给了刘赟。刘赟感激地冲他轻轻点头,努力定了定神,继续看了下去:

  “……逢迎已在于道途,行李未及于都辇。寻以北面事急,冠骑深侵,遂领师徒,径往掩袭;行次近镇,已渡洪河。将登澶州,军情忽变,旌旗倒指,喊叫连天,引袂牵襟,迫请为主。环绕而逃避无所,纷纭而逼胁愈坚,顷刻之间,安危不保,事不获己,须至徇从,于是马步诸军,拥至京阙。今奉太后诰旨,以时运艰危,机务难旷,传令监国。逊避无由,黾勉遵承,夙夜忧愧。所望内外文武百官,共鉴微忱,匡予不逮,则寡人有深幸焉!布教四方,咸使闻知!”

  刘赟哀叹一声,良久没有说话。既有些气愤,也有些气馁。俺好不容易才被推为皇储,容易吗?!一个皇帝的位置就这样被轻易夺去,刘赟深感气愤。但他更觉得有些气馁,郭威既然敢向天下明发教令,分明是已经做好了登基称帝的准备,如今又有太后的监国诰书相助,即便俺父亲刘崇起兵造反,也改变不了俺阶下囚的命运!

  董遵诲却看他有些可怜,低声提醒道:“郭帅虽然无心登基,但文武百官却时时劝进,希望他能尽早称帝。事到如今俺也不瞒你,这数百份劝进的奏章中,就有我董遵诲的一份。众意难违,眼看着郭帅就要登基称帝,希望您能及时明了自己应处的位置,莫要被小人进了谗言(白白失了性命)……”

  最后一句话董遵诲并没有说出来,相信刘赟也能够听明白他的意思。当然,如果这刘赟听不明白,董遵诲也不会继续相劝,懒得惹这麻烦。历史上刘赟失去了谋士的劝说,总是硬顶着不服软,更不肯向郭威行君臣之礼,加上刘崇不合时宜地进言求释,结果最后郭威密令李洪义将他毒杀。

  刘赟听得心中猛然一动,有些个愤怒,不过接着他就明白过来,感激地对董遵诲行了一礼:“多谢董将军相劝,我……我这就写就一份贺章,希望……希望董将军帮我送往郭公处。”

  既然已经服软,刘赟也越说越是顺嘴,董遵诲轻轻点头,对他善意地提醒道:“我听说朝中有人对郭帅进言,说徐州巩廷美等人暗通南唐,图谋不轨。这些虽是谣言,却很能迷惑众人。希望湘阴公能够有所表示,免得被朝中大臣们误解。”

  刘赟连连点头:“我这就写封书信,请董将军派人送回徐州,交给我的正妻刘董氏。她有我徐州节度使的副印,我会叮嘱她以我的名义领衔徐州群臣上书朝廷,向郭公劝进。”

  刘赟马上命人取来纸笔,迅速写了一封书信,轻轻吹干笔墨,从贴身处取出一枚古玉,沾上印泥盖在这书信之上。刘赟审视一遍,见并无错谬之处,便将书信塞到信封之中,信封上写上“刘董氏亲启”。不过他没有封口,而是直接递给了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