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辩驳
��的惨状对崇祯详细诉说了一番。

  对于这些事情,崇祯从很多地方官员送入京师的奏章上已经看过,当然知道现如今大明很多地方的老百姓是生活在什么一种状态之下,他也不是完全没有感觉,看着这些各地呈送入京的奏章,他也感到痛心疾首,深为百姓的饥苦感到痛心。

  但是这些年来,他已经有些麻木了,从他登基以来,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而大明一年乱过一年,财政短缺,根本无力赈济,所以他现如今对于这样的事情,开始感到了麻木。

  于孝天接着指出大明之所以现在流民军四起,和朝廷的政策分不开关系,朝廷现在财政困难,不断的加饷加赋,实际是在杀鸡取卵,自毁长城,这么做乃是在饮鸩止渴,老百姓本身已经无以为生,朝廷还要收取赋税加饷,官府便只能去催逼百姓,百姓便更是无法生存,只能揭竿而起,结果导致流民军越剿越多。

  虽然眼下看来朝廷在去年一段时间的进剿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实际上只要稍微放松,流民军便马上又会死灰复燃,剿不胜剿,就算是剿灭了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以后还会有王自成、赵自成、马献忠继续揭竿造反。

  如此往复循环,根本就没有一个头,直至将整个大明彻底耗空,最后大明彻底覆亡。

  崇祯对此有点不服气,但是思维却渐渐的被于孝天牵着进入了状态,开始被于孝天左右着,考虑起了这方面的事情。

  于是崇祯和于孝天开始争论了起来,现在大明朝廷财政困难,要剿匪,要御寇,就要用兵,用兵就要花钱,没钱就没法打仗,不加饷那么钱从何来。

  于孝天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只是说这种事,对他来说小事一件,分分钟都可以解决,根本用不着大费周章,去勒逼这些百姓们。

  崇祯对此根本不信,认为于孝天不过只是在信口开河胡说八道罢了。

  但是对于崇祯的质疑,于孝天考虑了一下之后,终于还是说出了他的办法,那就是收商税,开海禁,以商养农,以工养农,他举出了当年两宋时期的例子,两宋期间虽然国家军力羸弱,但是国家却相当富裕,年入税赋远超过现在的大明数倍之多,就算是南宋末年,南宋紧靠着江南半壁河山,也岁入税赋超过北宋时期很多。

  这其中除了各种苛捐杂税之外,跟两宋期间宋朝朝廷开海通商有着很大的关系,仅仅是每年各地市舶司给朝廷财政收入的贡献就占了近半还多,另外通海贸易带动了手工业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各种商业上的税收,更是超出了农业的税收。

  但是有明以来,大明就禁海,同时轻视商业,不收或者只是极少收取商人的税赋,导致了大明对农业税收的强烈依赖,结果也导致了大明的农民们负担太重。

  还有就是自有明以来近三百年时间,大明积年累月下来,那些勋戚权贵以及官吏们土地兼并,占去了太多土地,而他们这些土地却从不给朝廷贡献一点税赋,就算是交,也隐瞒了很多田亩,和地方官员上下勾结,欺上瞒下,把他们应交的税赋转嫁到普通百姓头上,使得平头百姓根本无法承受。

  所以大明如此做法,只能越来越坏,不断的加派导致各地农民负担太重,农民一年到头收获的粮食,甚至不够给官府缴纳的,谁还种田?不交的话就会被抓去拷打逼催,交了的话就要活活饿死,老百姓不造反才怪。

  再有年年漕运占去的各种费用,就耗去了大明太多的财政收入,完全可以废弃漕运,该海路将南方的粮食税赋运往北方,这样一年下来,就可以省去大量的消耗。

  崇祯听到这里,提出海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