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接
  大殿中的文武百官十分震惊,不由得都偷偷地窥视着皇帝的表情,白发苍颜的老皇帝软弱地倚着龙椅,眯着的双眼中透着一股谁也说不清的光芒。微微欠身,喉嗓里轻声发出谁也听不清喃喃自语,似乎想表达什么。

  怪不得今天清晨上朝时那个太监敢不知礼数的往西阁内窥望,怪不得孙儿竟然不为刘三吾事先说情,朱元璋这样想着,满腹教导朱允炆的话却都憋在了肚子里不能说出来,这还是朕的乖孙儿吗?

  朱元璋紧眯着的双眼不由得开始重新审视一下孙儿,傅友德的事情绝非偶然,若是允炆有意而为之的话,那么之前自己猜测孙儿和燕王等诸藩有着戒心错了,难道孙儿防着的一直是朕这个祖父,想到这里,皇帝的嘴角不由露出一丝嘲弄的微笑,轻轻的说道:“难道仅凭一个久离的傅友德就可以接掌京畿,那也太小看朕的禁军了。”

  在远处站着的官员未曾听到,朱允炆却是听了一个清清楚楚,朗声回道:“谢皇上关心,臣还有一事未曾禀明皇上,宋国公日前神智已经渐渐恢复,此次颖国公前往接掌京畿,由宋国公和长兴侯随之陪同,拿的有皇上给臣的监国诏书,应该无甚大碍,请皇上放心。”

  既然已经说到这个份上,朱元璋此时也在无怀疑,大明最后硕果仅存的两位元勋国公全部在孙儿的掌握之中,要是还觉得事情突发偶然,那他就枉自当了那么多年的皇帝了。

  开始,朱元璋还以为孙儿纠于郭英和驸马欧阳伦之案的原因,是想借此来攀比为刘三吾等人脱罪,谁能想到,孙儿的胃口竟然比想象中大了很多,自然,只要能接掌、整合京畿之兵,再以储君的身份,基本除了除了名份之外,也就等于一个实际的君王了。

  等到那时,要赦免刘三吾等人,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孙儿真的是好算计啊,朱元璋心里暗叹了一声,要是在往前推个几年,或许早就应该看出孙儿的打算,可是现在出乎预料的却是自己。

  “擅捕京畿大员,竟然不通知朕,你还把朕放在眼里吗?”

  把这句话说完,朱元璋的头不由的一阵眩晕,胸口同时隐隐作痛,心跳得很快。他二十多年前便染上了这种心疾,后来时好时坏,时轻时重,几个御医皆因为他病重时未能及时遏制,受到诛杀,随着年龄愈大,情况也慢慢的差起来。

  “皇上,事发突然,只得权宜行事,况且皇上昨日返京,一路舟车劳顿,允炆实在不忍打扰皇上。”

  朱允炆从容不迫,回答的滴水不漏,再加上多年的孝顺名声,加上近几年的监国理政所积累下来的人望,倒是引起了一些朝廷士大夫的赞许。事急从权,这是圣人的教化,君子所为,何况身为储君为皇帝分忧,又是份内之事呢。

  从暴昭只凭借朱允炆一句话就立刻退下的举动看出,现在朝堂之上的局势已经起了相当大的变化,朱元璋知道,这是自己近几年来少理朝政,和此次由科举风波引起的百官恐慌有关,时刻揣摩自己心事的百官们,估计早就看出自己想借助科举风波打压一下江南文人集团和压制频繁而发的削藩之声。

  不过虽然如此,也不能阻挡他的决定,虽然朕已经托政于你,虽然朕现在陷入被动,就算是拼着郭英同罪,也不能任由江南文官一家独大,朱元璋想到,刚刚有些缓和的脸色又渐渐凝重起来。

  潮红之色从脸上慢慢扩充到眼中,朱允炆暗自心惊,但也不惧,只待老朱的下文。

  “朕知道了,郭英罪有应得,太孙处理的不错,但是刘三吾等人,却也饶不得,不知太孙有何建议与朕呢?”

  “武定侯虽犯死罪,但有功于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