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朱元璋
的朱元璋来到濠州城下,准备投奔郭子兴的部队。但守城的兵士看到这么个长相奇怪、身材高大的和尚闯来,又见他二话不说,只称要见首领,就认定了他是奸细,打算就地处决。郭子兴得到消息,生怕错杀了来投奔的好汉,就赶到城门来,一看这面貌古怪的和尚神情气质中颇有英雄气概,心里很是喜欢,问清楚他是前来投奔的,就留下他作了步卒。
就这样,朱元璋一生中最重要的契机来临了。他原本就很有能力,如今又懂得抓住机会,很快就锋芒毕露,引起了郭子兴的注意。他在军队里屡次立下战功,和郭子兴的养女马氏结了婚,又趁招兵的机会把昔日的旧友伙伴都纳入军中,渐渐培养起自己的势力。后来郭子兴去世,朱元璋就继承了他的势力,成为这一部义军的首领。
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农民起义军领袖刘福通迎立韩林儿为皇帝,号为小明王,国号为宋。朱元璋被小明王任命为左副元帅,后来又因战功屡次升迁,到至正二十三年时,因救援小明王而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不再是十年前那个一无所有的流浪汉,他掌握着自己的地盘和军队,再也没有人能够小觑他的势力,而他本人也已经踌躇满志,正摩拳擦掌地为下一个人生目标努力了。
乱世从来都是最适合冒险家活动的舞台。在元朝末年的动荡岁月里,除了朱元璋之外,还有许多英雄或者枭雄也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在他们之中,有贩运私盐起家的张士诚,出身渔家、后来作过小吏的陈友谅,泛海贩盐的方国珍,帮佣出身的陈友定,差役出身的明玉珍等。这些人分别拥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各自割据了一块地盘,想要在乱世中建立自己的功业。和他们比起来,朱元璋也拥有自己的特点。和古往今来许多成功的领导者一样,他胸怀大志,果敢坚毅,善于用兵和用人,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当然还比别人多了一些运气。于是在人生功业的第二个阶段中,陈友谅、张士诚等人一一败在他的手下,他成了群雄中最终的胜利者。
陈友谅是湖北沔阳人,他占据着江西、湖广一带的地盘,建立了大汉政权,自立为皇帝。他在元末割据的群雄中势力范围最大,军事实力也最强。他拥有一支战斗力很强的水军,大小战舰几百条,野心勃勃,一直想要吞并朱元璋的地盘。而张士诚在富庶繁华的江浙一带建立了大周政权,从此就沉浸在江南纸醉金迷的生活里,手下的文武百官相互攀比着聚敛财富,整个政权都表现出一种不思进取的气氛来。
当时张士诚和陈友谅的势力都与朱元璋的势力相邻,究竟先攻灭哪一方势力,成为一个具有生死攸关意义的抉择。朱元璋的许多下属看到张士诚的军事实力低于陈友谅,就建议他先攻张士诚后打陈友谅,但朱元璋却做出了与他们相反的判断。他认为张士诚缺乏进取心,陈友谅却习惯进攻,如果先攻打张士诚,陈友谅必然会全力来攻打自己,使自己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而如果先攻打陈友谅,依照张士诚的性格,肯定会犹豫不决,不会断然参与他们的战争。于是他做出果断的决定:先和陈友谅交手。
后来的形势发展果然如朱元璋所料,部下们都不得不佩服他的判断。从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这两方势力在应天、江州、鄱阳湖等地进行了几次重大战役,杀得惊天动地。特别是二十三年夏天的鄱阳湖战役,双方都调动了主力部队参战,陈友谅的部队号称六十万,将大战舰用铁链锁在一起长达十几里;而朱元璋的部队是二十万,主要利用小型战船和火器进攻。这是一场极为惨烈的战役,局面僵持不下,双方竭力苦战了三十六天,互有胜负,朱元璋几次险些被擒,陈友谅的军粮也终于告竭。正当陈友谅打算退兵,想要重整旗鼓卷土再来时,命运却抢先终止了他的计划:一支飞箭穿过他的头颅,这位枭雄的人生就此划上了句号。第二年,朱元璋兵临武昌城下,陈友谅之子
就这样,朱元璋一生中最重要的契机来临了。他原本就很有能力,如今又懂得抓住机会,很快就锋芒毕露,引起了郭子兴的注意。他在军队里屡次立下战功,和郭子兴的养女马氏结了婚,又趁招兵的机会把昔日的旧友伙伴都纳入军中,渐渐培养起自己的势力。后来郭子兴去世,朱元璋就继承了他的势力,成为这一部义军的首领。
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农民起义军领袖刘福通迎立韩林儿为皇帝,号为小明王,国号为宋。朱元璋被小明王任命为左副元帅,后来又因战功屡次升迁,到至正二十三年时,因救援小明王而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不再是十年前那个一无所有的流浪汉,他掌握着自己的地盘和军队,再也没有人能够小觑他的势力,而他本人也已经踌躇满志,正摩拳擦掌地为下一个人生目标努力了。
乱世从来都是最适合冒险家活动的舞台。在元朝末年的动荡岁月里,除了朱元璋之外,还有许多英雄或者枭雄也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在他们之中,有贩运私盐起家的张士诚,出身渔家、后来作过小吏的陈友谅,泛海贩盐的方国珍,帮佣出身的陈友定,差役出身的明玉珍等。这些人分别拥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各自割据了一块地盘,想要在乱世中建立自己的功业。和他们比起来,朱元璋也拥有自己的特点。和古往今来许多成功的领导者一样,他胸怀大志,果敢坚毅,善于用兵和用人,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当然还比别人多了一些运气。于是在人生功业的第二个阶段中,陈友谅、张士诚等人一一败在他的手下,他成了群雄中最终的胜利者。
陈友谅是湖北沔阳人,他占据着江西、湖广一带的地盘,建立了大汉政权,自立为皇帝。他在元末割据的群雄中势力范围最大,军事实力也最强。他拥有一支战斗力很强的水军,大小战舰几百条,野心勃勃,一直想要吞并朱元璋的地盘。而张士诚在富庶繁华的江浙一带建立了大周政权,从此就沉浸在江南纸醉金迷的生活里,手下的文武百官相互攀比着聚敛财富,整个政权都表现出一种不思进取的气氛来。
当时张士诚和陈友谅的势力都与朱元璋的势力相邻,究竟先攻灭哪一方势力,成为一个具有生死攸关意义的抉择。朱元璋的许多下属看到张士诚的军事实力低于陈友谅,就建议他先攻张士诚后打陈友谅,但朱元璋却做出了与他们相反的判断。他认为张士诚缺乏进取心,陈友谅却习惯进攻,如果先攻打张士诚,陈友谅必然会全力来攻打自己,使自己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而如果先攻打陈友谅,依照张士诚的性格,肯定会犹豫不决,不会断然参与他们的战争。于是他做出果断的决定:先和陈友谅交手。
后来的形势发展果然如朱元璋所料,部下们都不得不佩服他的判断。从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这两方势力在应天、江州、鄱阳湖等地进行了几次重大战役,杀得惊天动地。特别是二十三年夏天的鄱阳湖战役,双方都调动了主力部队参战,陈友谅的部队号称六十万,将大战舰用铁链锁在一起长达十几里;而朱元璋的部队是二十万,主要利用小型战船和火器进攻。这是一场极为惨烈的战役,局面僵持不下,双方竭力苦战了三十六天,互有胜负,朱元璋几次险些被擒,陈友谅的军粮也终于告竭。正当陈友谅打算退兵,想要重整旗鼓卷土再来时,命运却抢先终止了他的计划:一支飞箭穿过他的头颅,这位枭雄的人生就此划上了句号。第二年,朱元璋兵临武昌城下,陈友谅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