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与大闹天宫 笑
��那是不可能的,也没有意义。那么吴承恩又怎么知道“十万八千里”这个词呢为什么不是“九万八千里”或者“十一万八千里”我们知道,十万八千里换算成公制就是五万四千公里,地球的周长是四万公里,吴承恩能凭空想象出比地球周长还要长的距离么

  我们会看到,郑和下西洋走的是海路,他所带的舰队不是普通的民船或商船,而是明朝的海军。海军是有航海日志的。航海日志会记录舰队发生的一切重大的事件,会记录某年某月某天在那一个国家的那一个港口补充了多少数量的水、粮食等重要物资,同样航海日志也会记录某年某月某天在海上航行,航速达到多少,风速是多少,有没有遭遇风暴和巨浪。

  于是聪明的吴承恩想到,只要查看海军的航海日志,就可以计算出每一天的航程,计算出江苏太仓-福建长乐的航程,福建长乐-越南归仁的航程,计算出越南归仁-印尼爪哇岛-马来西亚马六甲城-斯里兰卡-印度卡利卡特等每一段海路的航程。累加起来,就得出总航程了。

  吴承恩的结论是:郑和下西洋的航程是十万八千里!!!

  我们用google搜索“郑和航海重大事件”,有文章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在印度古里立碑。大家瞪大眼睛注意了,碑文中有一句: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显然,郑和查看海军的航海日志后,统计出第一次下西洋的单向航程为“十万余里”。

  这十万余里和十万八千里,相差不大吧!

  另外,郑和舰队还去过沙特,分舰队还到过东非。从中国到印度是十万余里,那么从中国到沙特,到东非,航程会不会有十一万余里或十二万余里

  西游记中提到,孙悟空一个筋斗是十万八千里,从长安到西天雷音寺的距离也是十万八千里,这就说明西游记与郑和下西洋是相关的。

  由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航程各不相同,十万八千里可能是其中一次航程的数字,也可能是七次航程的平均值。不过,我买回了一张世界地图,发现从上海到新西兰首都的距离是一万公里左右,和上海-马六甲海峡-印度的距离差不多,是不是明朝的华里和今天的华里不相等

  当然,吴承恩也可以走捷径。他知道“十万余里”,但又不知道千位数是多少。或者因为梁山泊有108个好汉,或者因为郑和的随从有27000人,27000x4=108000,所以他将千位数定为八。

  而且,27000∕2=13500斤,刚好是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的重量。

  不可思议的五零四八天

  郑和七次下西洋总的时间,唐憎取经时间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观音菩萨向如来佛祖报告,说唐憎取经时间为五千零四十八天。从玄奘法师西天取经时期到吴承恩时期前后近900年,吴承恩怎么会知道如此精确的时间他是不是随便找个数据敷衍我们呢

  用google搜索“郑和船队创造航海壮举七下西洋传播华夏文明”、“郑和下西洋百度百科”这两篇文章,看看郑和下西洋的时间。

  第一次、1405年07月到1407年10月,共27个月;

  第二次、1407年10月到1409年08月,共22个月;

  第三次、1409年10月到1411年07月,共21个月;

  第四次、1413年11月到1415年08月,共21个月;

  第五次、1417年06月到1419年08月,共26个月;

  第六次、1421年03月到1422年09月,共18个月;

&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