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节
面,一边看电视上的亚运圣火仪式的重播,一边给小舅打电话,商量呼啦圈销售的问题。

  盛达呼啦圈的销售,其实并没有多大问题。这几天是稍有滑坡,不过每天也能达到二到三万的量,依旧占据着市场绝大部分份额。

  至于新出现的呼啦圈,品牌比较杂乱。有的甚至连牌子都没有,完全就是在浑水摸鱼,形成不了对盛达的真正威胁。

  不过就是李德明提起过的达盛呼啦圈,这几天出货数量上升到八千个,算是最具威胁的一个。

  第七十二章 这叫釜底抽筋

  这个牌子叫达盛,一听就是在仿冒盛达,用相近的名称混淆视听。这么大产量,又是用这个牌子,不用说就是罗源他们的手笔。

  他们说要借安逸的广告赚钱,也真就是这样做的。可巧说这句话的赵三明,现在还在看守所待着,也算是恶有恶报。‘活该’两个字给他,一点也不冤。

  这两天安逸问过李德明,关于警察上门的事情。李德明听了之后,这才明白是赵三明捣的鬼,气得可不轻。

  难怪感情还算可以的市场派出所,居然天天上门找麻烦,原来是赵三明指使的缘故。虽说事情不大,可有警察天天上门,了解所谓情况,也太干扰生意。这次赵三明被抓起来,今后终于不会有骚扰了。

  安逸又问达盛呼啦圈一些具体情况。李德明不愧是市场通,知道的还真不少。达盛呼啦圈用的原材料较好,色泽也更顺眼舒服,质量上占优。而且批发价格在七角左右,居然比盛达还便宜近二角钱。吸引不少商家去进货。

  听到这里安逸也是笑出声来,他事先把低档原材料收购一空,所以罗源他们只能用高档材料。当然质量肯定要好一些,不过成本吗,至少得提高一到两角钱。现在他们的批发价又低上两角,算来算去利润最多只剩两角左右。

  这样的利润,说实话并不合算。合计一下,昨天罗源他们忙活一天,批发出去五千呼啦圈,利润不过一千块钱。这样的收益,估计他们肯定不会满意。

  那么他们还有什么降低成本的办法?安逸考虑一会儿,除非改用低档的原材料。从外省购买,洽谈运输到生产,估计最少两个星期,到时黄花菜都凉了。

  当然他们还有一个方法,就是降低生产成本,想到这里安逸面色有些严峻。所谓降低生产成本,说白了就是克扣工人工资呗。

  安逸在红光厂加工一个呼啦圈给的工钱是一角,现在也提高到一角五分。罗源他们在塑料厂,估计能给五分就算是不错。这样能降低一角钱成本,可就是苦了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