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闷亏和殿试
也许是因为推荐了朗济和衡王的缘故,陈桑在成功辞职后,并没有被剥夺官身,只是颇多非议地在礼部尚书任上致仕。好歹保留住了最后的清誉体面。
就在殿试即将开幕的时候,天子命衡王华言徽为此次科举总裁官,尽管殿试的主考实际上是天子。
在这一连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变幻中,衡王终于从沉默中走出,踏入了朝堂的第一步。而这第一步,便是万千读书人莫不眼馋的会试座师之位。
甚至,天子还许华言徽阅卷殿试之权。
殿试就在这样突兀更换主考官的气氛之中开展。
让贡士们颇为安心的是,朝堂十分突兀地换了主考官,却并没有否认这一次科举。尽管民间有非议说是科举有极其严重的舞弊事件,但终究还是在各方的压力下得以平息。
世阀和老西将门们这一次是吃了苦说不出,他们总不能职责苏默通关节密约暗号吧?到时候追查起来,他们预定名额的事情就要暴露。这事儿做起来他们倒是顺溜,但一旦曝光,他们却扛不住。
天下读书人百万,振臂一呼破鞋阵法,秀才们连皇宫大内都敢闯。而且,最关键的一条,这些世阀们对人才的需求是家族满足不了的,甚至一些时候家族里的人只能拖后腿。没了这些读书人的支持,不仅会失去舆论,也会失去政治上的基础。
世阀们尽管掌握了政治经济的特权,但帝国的统治基础在普通士绅。
吃了闷亏的世阀们无力阻挡,只好任由这一局的衡王和苏默开始逆袭。
殿试也叫廷试,在三月十五开始举行。
作为全国科举的最高层,殿试也被赋予了更多严肃神圣的色彩。其考试地点,则放在了紫禁城保和殿。
于是两百八十名进士在殿中侍御史的注视下,由考官引领至保和殿进行复试。
殿试前需要复试,复试完了才叫殿试,地点也在保和殿。相比春闱,殿试在内容上显然要放松许多,只考策问。
起了大清早的贡士们进入紫禁城,从黎明开始进入,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制策题目,策文不限长短,一般在2000字左右,起收及中间的书写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数限制。殿试在天子的注视下进行,当然也没有必要进行繁琐的反作弊手段。故而,殿试没有誊写糊名制度,在书法上,则特别强调书写必须用正体,即所谓“院体”、“馆阁体”,字要方正、光园、乌黑、体大。从某种角度来看,书法往往比文章重要。
殿试只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至阅卷日,分交读卷官8人,每人一桌,轮流传阅,各加“○”、“△”、“\”、“1”、“x”五种记号,得“○”最多者为佳卷,而后就所有卷中,选○最多的十本进呈皇帝,钦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又称“三鼎甲”逆天狂后之废柴太嚣张最新章节。二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一,称“进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二。最后由填榜官填写发榜。
殿试的试题为: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
看到题目,苏默自己都偷笑了。显然,而今帝国烽火四起,朝中高官们加上天子对军略的用心程度大大增加。
而帝国之中,对军略最为了解的,除了苏默还有谁?
“军略之要,首在用人。正人心则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