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泣血年代 第十一章 十年之间
�佩不已。可是,如果要是曾一阳跟随他父亲去参加运动,指不定是看大门,盯特务的角色。可惜,他再次到了莫斯科,连这种机会都没有了。

  曾经他也想问问父亲,希望将来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见过父母绝望眼神的他,绝对能够体会到父母的心情。让他想不到的是,向来对他爱做安排的父亲,却少有的民主了一把,让他自己选择将来的道路。不过在共青团成立的时候,曾让还是特权了一回,把曾一阳的名字列入了共青团的组织中。

  对此,曾一阳也只能笑笑,父亲急着要让自己进入组织,将来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哪里晓得,只要过几年,回到国内,一人是共产党,全家都是共产党。蒋介石可不管大人小孩,宁可杀一千,也不放走一个。就是他对待曾经的盟友的态度。

  不知不觉之间,他已经在莫斯科度过了近十个春秋,在获得了莫斯科大学的学士学位后,他又进入了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介于知道今后历史的他,军事课程比其他任何学科都重要。中国已经进入国内战争时期,接着就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不想在战争年代,成为一个政工干部,写标语印书刊这样的工作。

  他一心想到抗日战场上,为中华民族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战士。为了成为一个合格的战士,他比其他同学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年少时的一身肥肉早就在不停的锻炼中,练成了一身的肌肉。炮科、和步兵科是他主要的学习内容,而伏龙芝的特色教学就是多兵种协同,可以说是培养元帅的摇篮。

  让他失望的是,即便是在世界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中,战术依旧落后。苏联人相信,他们的红军有一百五十万的骑兵,可以在广阔的平原上所向披靡,炮兵和步兵的教学只是分开,涉及协同作战的学习并不是太多。这让他更向往于,当时世界上有着最强陆军的德国,好在和约瑟夫·冯·舍费尔还能联系上。

  1930年的冬天,他见到了一个本不想见的人。这个人在25年的时候就见过,在建国后,一代伟人毛主席还这样评价过他,“王明同志做妇女工作还是很有一套的。”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当时已经成为了党的‘太上皇’,指派自己的亲信——博古(真名秦邦宪),代理了党的总书记一职。

  无疑,他来苏联不是为了革命,而是为了捞政治资本而来。当时的党还是受共产国际的领导,而共产国际最高领导人从1919年的列宁,到现在的斯大林,都是在苏联,换句话说,他是紧赶着抱老毛子的大腿来了。

  曾一阳即便很少谈论政治,他一直以自己是一个军人,合格的革命军人为标准,原本是不想见他的,但这一次他不能不见,因为王明带来了他父亲的消息。

  “一阳贤侄啊!王叔叔来晚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王明远远的看见一身戎装的曾一阳,一路哭喊着,伤心欲绝的样子,做的比最好的戏子都真。

  曾一阳厌恶的皱着眉头,在他眼里王明就是一个小人,做贡献的时候站在最后,捞功劳的时候抢在最前。

  被曾让深深影响到了的他,哪里看得惯这样的货色。

  王明快跑着来到了曾一阳的前面,装腔作势的想要抱着曾一阳的头,失声痛哭,来个真情流露。但曾一阳眼中的憎恶,使得他不禁一怔,右手尴尬的停在了空中,虽说是哭喊着跑来,但可惜的是眼泪没流多少,而额头上却出了密密麻麻的一层细汗。

  王明心中暗暗恼怒,小兔崽子不知道好歹,和你那死鬼老爹一个德行,今后别犯在老子手里,不然让你吃不了兜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