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张遗下的纸条
,他们是没有办法得到任何答案的,因为于谦恢复了镇定之后,传来了火烛,把朱祁镇所留下的纸条尽数化为灰烬。
“陛下去见于谦?”内阁首辅陈循听得那府中的家奴所言,不禁先是一脸的错愕,旋及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这些曰子以来累积于心头的阴郁,尽数散去,脸上的笑容,让那满脸的皱纹犹如菊瓣一般地舒展开来。
“陛下亲自去见了于谦……呵呵呵,好,如此大气量,如此胆魄,莫说是郕王不能及,怕是……呵呵”王直凑到了那杨洪的耳边一阵细语,杨洪不禁露出了一脸会心的微笑,摇了摇头。“不过,陛下如此做,怕是不知道又会在朝堂之上,惹出什么风波来。”
“这倒不会,于廷益向来大公,不偏不倚,事事以国家为重,行事作派,几可为人臣之表率。若是想要攻讦于他,老夫倒想跟那些人辨一辨。”老王直抚着颔下长须朗声笑道。
杨洪的白眉一挑,声音却透着迟疑和几许的犹豫。“杨某所忧的,非是于尚书一人,而是王文等人。你说,陛下会不会……”杨洪抬起了右手,并指成刀,轻轻一挥,这个简单的动作,却让那老王直的脸色陡然一变。
“你是说……”老王直也不由得皱紧了眉头,抚着长须久久不语,许久之后,方自颓然一笑。“如今,谁也猜不透陛下的心思,王文等人入诏狱已有半月,可是,诸位臣工们的上本,皆被留中,实在是让人难解。”
两人闷坐了一会,王直深吸了一口气,吸溜溜地抿了一口热茶之后向着那杨洪询道:“大都督,依你所见,王文等人该不该留,陛下会不会留?”
“这……”杨洪不由得再次陷入了沉闷之中,是啊,如今郕王已经被软禁于府内,但是,他这两年来,也网罗了不少死忠于其的手下,这些人,经历了这么久,在朝中虽然不能占到多数,却也据有了少要的要害位置。
--------------------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这话可是古今通用的,朱祁钰上位以来,可是找了不少的借口,贬谪和罢免了不少的官员,然后顺便用这些官位提拔拉拢了一批官员。这些人,若是皆留下来,且不说其他,谁也保不定在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而当初,太宗皇帝朱棣,就是为了杜绝一切麻烦,在攻破了南京,夺取了皇权之后,他手中的刀,可是沾上了不少建文帝的臣子的鲜血,一想到那建文朝名臣大儒方孝儒被诛十族之事,便是杨洪这样久经沙场的老武臣,也不禁有些栗然。
“陛下之英武果敢,不逊于太宗皇帝,然,其孝义宽仁之处,甚于太宗皇帝。至于王尚书等人之姓命,杨某终究是个武人,实不敢妄自揣测。”最终,杨洪也只能给了朱祁镇这样一个评价,至少那些大臣的命运,的的确确不是他所能揣测的。
“是啊,依老夫之见,陛下确有雄心壮志,立意革新,以昌我大明盛世,如今,挟灭国定邦之功重返帝位,怕是……”老王直的眉头不由得紧紧拢在了一起。“老夫虽然也不喜那王文的为人作派,不过,他终究是个干才,而且当今天子提拔上来的官员里,虽说有不少就是靠着溜须拍马上位的庸碌之辈,不过,也有一些干练之才。”
“不知道天子会作何想。只希望,不要太过殃及就好了。大明朝,可经不起那样的折腾。”杨洪也点了点头,抚着长须言道。
不过,话虽然这么说,杨洪与王直都明白,这只不过是相互安慰之言罢了,至大明立国以来,这样的事情,哪一回不是血淋淋的,失败者的下场,不言而喻。
“老爷,陛下有旨意过来,请老爷前去接旨。”听闻此言,老王直不由�
“陛下去见于谦?”内阁首辅陈循听得那府中的家奴所言,不禁先是一脸的错愕,旋及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这些曰子以来累积于心头的阴郁,尽数散去,脸上的笑容,让那满脸的皱纹犹如菊瓣一般地舒展开来。
“陛下亲自去见了于谦……呵呵呵,好,如此大气量,如此胆魄,莫说是郕王不能及,怕是……呵呵”王直凑到了那杨洪的耳边一阵细语,杨洪不禁露出了一脸会心的微笑,摇了摇头。“不过,陛下如此做,怕是不知道又会在朝堂之上,惹出什么风波来。”
“这倒不会,于廷益向来大公,不偏不倚,事事以国家为重,行事作派,几可为人臣之表率。若是想要攻讦于他,老夫倒想跟那些人辨一辨。”老王直抚着颔下长须朗声笑道。
杨洪的白眉一挑,声音却透着迟疑和几许的犹豫。“杨某所忧的,非是于尚书一人,而是王文等人。你说,陛下会不会……”杨洪抬起了右手,并指成刀,轻轻一挥,这个简单的动作,却让那老王直的脸色陡然一变。
“你是说……”老王直也不由得皱紧了眉头,抚着长须久久不语,许久之后,方自颓然一笑。“如今,谁也猜不透陛下的心思,王文等人入诏狱已有半月,可是,诸位臣工们的上本,皆被留中,实在是让人难解。”
两人闷坐了一会,王直深吸了一口气,吸溜溜地抿了一口热茶之后向着那杨洪询道:“大都督,依你所见,王文等人该不该留,陛下会不会留?”
“这……”杨洪不由得再次陷入了沉闷之中,是啊,如今郕王已经被软禁于府内,但是,他这两年来,也网罗了不少死忠于其的手下,这些人,经历了这么久,在朝中虽然不能占到多数,却也据有了少要的要害位置。
--------------------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这话可是古今通用的,朱祁钰上位以来,可是找了不少的借口,贬谪和罢免了不少的官员,然后顺便用这些官位提拔拉拢了一批官员。这些人,若是皆留下来,且不说其他,谁也保不定在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而当初,太宗皇帝朱棣,就是为了杜绝一切麻烦,在攻破了南京,夺取了皇权之后,他手中的刀,可是沾上了不少建文帝的臣子的鲜血,一想到那建文朝名臣大儒方孝儒被诛十族之事,便是杨洪这样久经沙场的老武臣,也不禁有些栗然。
“陛下之英武果敢,不逊于太宗皇帝,然,其孝义宽仁之处,甚于太宗皇帝。至于王尚书等人之姓命,杨某终究是个武人,实不敢妄自揣测。”最终,杨洪也只能给了朱祁镇这样一个评价,至少那些大臣的命运,的的确确不是他所能揣测的。
“是啊,依老夫之见,陛下确有雄心壮志,立意革新,以昌我大明盛世,如今,挟灭国定邦之功重返帝位,怕是……”老王直的眉头不由得紧紧拢在了一起。“老夫虽然也不喜那王文的为人作派,不过,他终究是个干才,而且当今天子提拔上来的官员里,虽说有不少就是靠着溜须拍马上位的庸碌之辈,不过,也有一些干练之才。”
“不知道天子会作何想。只希望,不要太过殃及就好了。大明朝,可经不起那样的折腾。”杨洪也点了点头,抚着长须言道。
不过,话虽然这么说,杨洪与王直都明白,这只不过是相互安慰之言罢了,至大明立国以来,这样的事情,哪一回不是血淋淋的,失败者的下场,不言而喻。
“老爷,陛下有旨意过来,请老爷前去接旨。”听闻此言,老王直不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