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二个猛人
p;曹操——罗汝才;
闯塌天——刘国能;
最后,是最牛的一位,闯将——李自成。
这是极为有趣的五个人,他们性格不同,关系不同,有的是上下级,有的是战友,有的是老乡,为了生存,揭竿而起。
然而,在此后的十几年里,他们终将因为各自的原因,选择各自的道路,或互相猜忌,或者互相排挤、互相残杀,直至人生的终点。
参考消息
点灯子
点灯子也是农民起义军的一名领袖,原名赵胜,小名儿赵四,他本是清涧县的一个读书人,因为家里贫困而又爱书,经常到附近的寺庙里蹭灯,因而得了外号“点灯子”。于解家沟花芽寺聚众起义后,占据清涧县,往来于山西、陕西。崇祯四年九月,被曹文诏撵到稷山,降了七百多人,剩下没降的藏在石楼山中。绥德知州周士奇、守备孙守法,看点灯子被打得狼狈,趁机绕到他的后方捡便宜。点灯子在逃亡过程中成了洪承畴的俘虏,于九月二十四日一命归西。
五大猛人的关系
终点太远了,从起点说起吧。
开完这次会后,各位老大纷纷表示,要统一思想,集中力量,共同行动。
这次开会的起义军,总兵力,近二十万人,开完后就分开了。
分开去打仗。
他们兵分几路,开始向山西各地进军。
崇祯得知,立即下令山西巡抚,全力围剿。
当时的山西巡抚,是个水货。
这位仁兄调兵倒很有一套,听说敌人来了,马上四处拉人,陕西、甘肃、宁夏的兵都被他拉了过来,光是总兵,就有三个。
但这人有个毛病,喜欢排兵布阵,把人调来调去,指挥乱七八糟,还没等他布出个形状,几路民军连续攻克多地,闹得天翻地覆。
于是崇祯恼火了,他决定换人,换一个能让这三十六位首领做噩梦的人——曹文诏。
曹文诏算是出头了,原先在辽东系,也就是个游击,荣归故里后,短短一年时间,就升了副总兵,现在是总兵。
山西总兵,大致相当于军区司令员,但按崇祯的意思,这个总兵,大致相当于总司令,因为根据命令,所有追剿军,都要服从曹文诏的指挥。
对于这个安排,三十六位头头是有准备的,所以他们决定,以太原一带为基地,协同合作,集中优势兵力,击溃曹文诏。
崇祯六年(1633),曹文诏正式上任,积极备战,准备进攻。
大战即将开幕,但在开幕之前,这场戏又挤上来一个人。
对这个人,曹文诏是比较熟悉的,因为在到西北之前,他经常见到这个人。
此人之所以上场,是被崇祯临时硬塞进来的,一般说来的,但凡在历史舞台上混的,除个别猛人外(如朱元璋),艺术生涯都比较短,混个几年就得下场。
但这位仁兄,上场的时间实在很长,曹文诏下去了,他没下去,明朝亡了,他都没下去,直到死在战场上,都是主角。
隆重介绍,第三个猛人,左良玉。
就知名度而言,左良玉是比较高的,在很大程度上,他要感谢孔尚任,因为这位仁兄把他写进了自己的戏里(《桃
闯塌天——刘国能;
最后,是最牛的一位,闯将——李自成。
这是极为有趣的五个人,他们性格不同,关系不同,有的是上下级,有的是战友,有的是老乡,为了生存,揭竿而起。
然而,在此后的十几年里,他们终将因为各自的原因,选择各自的道路,或互相猜忌,或者互相排挤、互相残杀,直至人生的终点。
参考消息
点灯子
点灯子也是农民起义军的一名领袖,原名赵胜,小名儿赵四,他本是清涧县的一个读书人,因为家里贫困而又爱书,经常到附近的寺庙里蹭灯,因而得了外号“点灯子”。于解家沟花芽寺聚众起义后,占据清涧县,往来于山西、陕西。崇祯四年九月,被曹文诏撵到稷山,降了七百多人,剩下没降的藏在石楼山中。绥德知州周士奇、守备孙守法,看点灯子被打得狼狈,趁机绕到他的后方捡便宜。点灯子在逃亡过程中成了洪承畴的俘虏,于九月二十四日一命归西。
五大猛人的关系
终点太远了,从起点说起吧。
开完这次会后,各位老大纷纷表示,要统一思想,集中力量,共同行动。
这次开会的起义军,总兵力,近二十万人,开完后就分开了。
分开去打仗。
他们兵分几路,开始向山西各地进军。
崇祯得知,立即下令山西巡抚,全力围剿。
当时的山西巡抚,是个水货。
这位仁兄调兵倒很有一套,听说敌人来了,马上四处拉人,陕西、甘肃、宁夏的兵都被他拉了过来,光是总兵,就有三个。
但这人有个毛病,喜欢排兵布阵,把人调来调去,指挥乱七八糟,还没等他布出个形状,几路民军连续攻克多地,闹得天翻地覆。
于是崇祯恼火了,他决定换人,换一个能让这三十六位首领做噩梦的人——曹文诏。
曹文诏算是出头了,原先在辽东系,也就是个游击,荣归故里后,短短一年时间,就升了副总兵,现在是总兵。
山西总兵,大致相当于军区司令员,但按崇祯的意思,这个总兵,大致相当于总司令,因为根据命令,所有追剿军,都要服从曹文诏的指挥。
对于这个安排,三十六位头头是有准备的,所以他们决定,以太原一带为基地,协同合作,集中优势兵力,击溃曹文诏。
崇祯六年(1633),曹文诏正式上任,积极备战,准备进攻。
大战即将开幕,但在开幕之前,这场戏又挤上来一个人。
对这个人,曹文诏是比较熟悉的,因为在到西北之前,他经常见到这个人。
此人之所以上场,是被崇祯临时硬塞进来的,一般说来的,但凡在历史舞台上混的,除个别猛人外(如朱元璋),艺术生涯都比较短,混个几年就得下场。
但这位仁兄,上场的时间实在很长,曹文诏下去了,他没下去,明朝亡了,他都没下去,直到死在战场上,都是主角。
隆重介绍,第三个猛人,左良玉。
就知名度而言,左良玉是比较高的,在很大程度上,他要感谢孔尚任,因为这位仁兄把他写进了自己的戏里(《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