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斗争技术
温体仁的计谋,崇祯未必不知道,但他之所以如此配合,是因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当时的朝廷,东林党势力很强,从内阁到言官,都是东林党,虽说就工作业绩而言,比阉党要强得多,但归根结底,也是个威胁,如此下去再不管,就管不住了。

  现在既然温体仁跳出来,主动背上黑锅,索性就用他一把,敲打一下,提提醒,换几个人,阿猫、阿狗都行,只要不是东林党,让你们明白,都是给老子打工的,老实干活!

  当然明白人也不是没有,比如黄宗羲,就是这么想的,还写进了书里。

  但搞倒了钱谦益,对温体仁而言,是纯粹的损人不利己,因为他老兄太过讨嫌,没人推举他,闹腾了半天,还是消停了。

  参考消息

  经济学家黄宗羲

  黄宗羲在研究了历史上税政改革的进程后,总结出了“积累莫返之害”的教训,现代学者将其概括为:历史上每一次税政改革后,由于时代性和局限性,总是在改革初期可以降低农民负担,而过一阵子后,改革的优点便开始消失,最终使农民的压力比改革之前还要大。同时,黄宗羲也是明末提出近似于“君主立宪制”主张的人物。他认为,皇帝一人不可专决(这句话是中心),应复设宰相,另有参政大臣若干。另外,他作为一名数学研究者,还对东西方数学进行了对比,在有限性和无限性的问题上提出了颇有心得的研究看法。

  消停了一年,机会来了,机会的名字,叫袁崇焕。

  画了一个圈,终于回到了原点。

  之后的事,之前都讲了,袁督师很不幸,指挥出了点儿问题,本来没事,偏偏和钱龙锡拉上关系,就这么七搞八搞,自己进去了,钱龙锡也下了水。

  在很多人眼里,崇祯初年是很乱的,钱谦益、袁崇焕、钱龙锡,作弊、通敌、下课。

  现在你应该明白,其实一点儿也不乱,事实的真相就是这么简单,只有两个字——利益,周延儒的利益、温体仁的利益,以及崇祯的利益。

  钱谦益、袁崇焕,还有钱龙锡,都是利益的牺牲品。

  而这个推论,有一个最好的例证,袁崇焕被杀掉后,钱龙锡按规定,也该干掉,死刑批了,连刑场都备好,家人都准备收尸了,崇祯突然下令:不杀了。

  关于这件事,许多史书上都说,崇祯皇帝突然觉悟。

  我觉得,持这种观点的人,确实应该去觉悟一下,其实意思很明白,教训教训你,跟你开个玩笑,临上刑场再拉下来,很有教育意义。

  周延儒和温体仁终究还是成功了,崇祯三年(1630)二月,周延儒顺利入阁,几个月后,温体仁入阁。

  温体仁入阁,是周延儒推荐的,因为崇祯最喜欢的,就是周延儒,但周兄还是很讲义气,毕竟当年全靠温兄在前面踩雷,差点儿被口水淹死,才有了今天的局面,拉兄弟一把,是应该的。

  其实就能力而言,周延儒和温体仁都是能人,如果就这么干下去,也是不错的,毕竟他们都是恶人,且手下并非善茬,换个人,估计压不住阵。

  但所谓患难兄弟,基本都有规律,拉兄弟一把后,就该踹兄弟一脚了。

  最先开踹的,是温体仁。

  钱龙锡被皇帝赦免后,第一个上门问候的,不是东林党,而是周延儒。

  周兄此来的目的,是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