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宁远,决战
�时,能在这里停上一会儿,为大炮提供固定的打击地点。

  战斗继续着。确切地说,不是战斗,而是屠杀。

  后金军根本没法靠近城墙,每到沟边,就有定点爆破,不是被轰上天,就是被打下沟,尸横遍野。不过客观地讲,赵率教挖这几条沟也方便了后金军,人打死就直接进了沟,管杀,也管埋。

  就这样,高效率的定点爆破进行了半日,后金军伤亡极大,按赵率教的报告,打死不下三千,打伤不计其数。

  明军的伤亡人数不明,但很有可能是零。因为在整个战斗中,后金军最远才到壕沟(包括沟里),以弓箭的射程,要打死城头明军,似乎可能性不大。

  打仗也是要计算成本的,这次战役,皇太极带上了全部家当,而他的全部家当,也就七万多人,按一天损失三千人的打法,他还能打二十多天。

  这生意不能再做了。

  六月五日,皇太极撤军,算是彻底撤了。

  第二天,他率军路过大凌河城,此处空无一人,于是皇太极下令——拆了。

  泄愤需要,可以理解。

  战役至此结束,五月十一日至六月五日,在长达二十余天的时间中,后金与大明在锦州、宁远一线展开大战,最终以后金惨败告终,史称“宁锦大捷”。

  在这场战役中,后金军伤亡极大,据保守估计,应该在一万人左右,多名牛录战死,部队退回沈阳。

  该结果充分说明,明朝只要自己不折腾自己,后金是没戏的。

  六月六日,就在皇太极撤退的第二天,袁崇焕向朝廷报捷:

  “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与奴战,合马交锋,今始一刀一枪拼命,不知有夷之凶狠剽悍……诸军愤恨此贼,一战挫之。”

  天启皇帝回应:

  “十年之积弱,今日一旦挫其狂锋!”

  皇帝很高兴,大臣很高兴,整个朝廷,包括魏忠贤在内,都很高兴。

  现在是天启七年六月,很明显,形势还是一片大好。

  天启七年七月初一,兵部侍郎、辽东巡抚袁崇焕提出,身体有病,辞职。

  一般说来,辞职的原因只有一个:如果不辞职,会遇到比辞职更倒霉的事。

  袁崇焕的情况更复杂一点,首先是有人告他,且告得比较狠。

  宁锦大捷后几天,御史李应荐上疏,弹劾袁崇焕,说他在战役中,不援助锦州,是作战不积极的表现,还用了个专用名词——暮气。

  “暮气”大致就是晚上的气,跟没气也差不了多少。用这个词损人,足见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如果你觉得这个弹劾太扯淡,那说明你还没见过世面。明代的言官,从没有想不到的,也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想做的,啥理由都能找,啥人物都敢碰,相比以往的张居正、李如松等,袁崇焕只是小儿科。

  此外,不服气应该也是他辞职的原因之一。

  宁锦大战后,论功行赏,最大的功劳自然是魏忠贤的,头功,其次是监军太监,再其次是太监(什么都没干的),再再其次是阉党大臣,如顾秉谦、崔呈秀,等等。再再再其次,是魏忠贤的从孙(时年四岁,学龄前儿童),封侯爵。

  袁崇焕的奖励是:升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