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杨涟
p;极度的恐慌彻底搅乱了魏忠贤的神经,他的脑海中只剩下一个念头:绝对不能让这封奏疏传到皇帝的手中!
奏疏倒还好说,魏公公一句话,说压就压了,反正皇帝也不管。但问题是,杨涟是左副都御史,朝廷高级官员,只要皇帝上朝,他就能够见到皇帝,揭露所有一切。
参考消息
不服不行
魏忠贤文化水平有限,自尊心却很强,经常不懂装懂。礼科给事中李恒茂是阉党的得力干将,有次他上的奏章中有“曹尔桢整兵山东”一句,被魏忠贤抓住了把柄。原来就在不久前,曹尔桢刚刚买通魏忠贤,被授予了山西巡抚一职。李恒茂奏折中的“山东”,显然是弄错了。谁知李恒茂很委屈,上疏辩解道:曹尔桢本为山东布政使,虽已升职,但还未赴任,而兵部又确有公文命他“整兵山东”,因此自己的说法有凭有据,怎能算错呢?魏忠贤本想借此显示下自己的英明,结果被弄得下不了台,一怒之下便将李恒茂削职为民了——不服是不行的!
怎么办呢?魏忠贤冥思苦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一个没办法的办法:不让皇帝上朝。
在接下来的三天里,皇帝都没有上朝。
但这个办法实在有点蠢,因为天启皇帝到底是年轻人,到第四天,就不干了,偏要去上朝。
魏忠贤头疼不已,但皇帝大人说要上朝,不让他去又不行,迫于无奈,竟然找了上百个太监,把皇帝大人围了起来,到大殿转了一圈,权当是给大家一个交代。
此外,他还特意派人事先说明,不允许任何人发言。
总之,他的对策是,先避风头,把这件事压下去,以后再跟杨涟算账。
得知皇帝三天没有上朝,且目睹了那场滑稽游行的杨涟并不吃惊,事情的发展,早在他意料之中。
因为当他的第一步计划失败,被迫送出那份奏疏的时候,他就想好了第二个对策。
虽然魏忠贤压住了杨涟的奏疏,但让他惊奇的是,这封文书竟然长了翅膀,没过几天,朝廷上下,除了皇帝没看过,大家基本是人手一份。还有个把缺心眼儿的,把词编成了歌,四处去唱,搞得魏公公没脸出门。
杨涟充分发挥了东林党的优良传统,不坐地等待上级批复,就以讲学传道为主要途径,把魏忠贤的恶劣事迹广泛传播,并在短短几天之内,达到了妇孺皆知的效果。
比如当时国子监里的几百号人,看到这封奏疏后,欢呼雀跃,连书都不读了,每天就抄这份“二十四大罪”,抄到手软,并广泛散发。
吃过魏公公苦头的劳苦大众自不用说,大家一拥而上,反复传抄,当众朗诵,成为最流行的手抄本,据说最风光的时候,连抄书的纸都缺了货。
左光斗是少数几个事先知情的人之一,此时自然不甘人后,联同朝廷里剩余的东林党官员共同上疏,斥责魏忠贤,甚至某些退休在家的老先生,也来凑了把热闹。于是几天之内,全国各地弹劾魏忠贤的公文纷至沓来,堆积如山,足够把魏忠贤埋了再立个碑。
眼看革命形势一片大好,许多原先是阉党的同志也坐不住了,唯恐局势变化自己垫背,一些人纷纷倒戈,调头就骂魏公公,搞得魏忠贤极其狼狈。
而广大人民群众对魏忠贤的愤怒之情,也如同那滔滔江水,延绵不绝,搞得深宫之中的皇帝都听说了这件事,专门找魏忠贤来问话。到了这个地步,事情已经瞒不住了。
杨涟没有想到,自己的义愤之举,竟
奏疏倒还好说,魏公公一句话,说压就压了,反正皇帝也不管。但问题是,杨涟是左副都御史,朝廷高级官员,只要皇帝上朝,他就能够见到皇帝,揭露所有一切。
参考消息
不服不行
魏忠贤文化水平有限,自尊心却很强,经常不懂装懂。礼科给事中李恒茂是阉党的得力干将,有次他上的奏章中有“曹尔桢整兵山东”一句,被魏忠贤抓住了把柄。原来就在不久前,曹尔桢刚刚买通魏忠贤,被授予了山西巡抚一职。李恒茂奏折中的“山东”,显然是弄错了。谁知李恒茂很委屈,上疏辩解道:曹尔桢本为山东布政使,虽已升职,但还未赴任,而兵部又确有公文命他“整兵山东”,因此自己的说法有凭有据,怎能算错呢?魏忠贤本想借此显示下自己的英明,结果被弄得下不了台,一怒之下便将李恒茂削职为民了——不服是不行的!
怎么办呢?魏忠贤冥思苦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一个没办法的办法:不让皇帝上朝。
在接下来的三天里,皇帝都没有上朝。
但这个办法实在有点蠢,因为天启皇帝到底是年轻人,到第四天,就不干了,偏要去上朝。
魏忠贤头疼不已,但皇帝大人说要上朝,不让他去又不行,迫于无奈,竟然找了上百个太监,把皇帝大人围了起来,到大殿转了一圈,权当是给大家一个交代。
此外,他还特意派人事先说明,不允许任何人发言。
总之,他的对策是,先避风头,把这件事压下去,以后再跟杨涟算账。
得知皇帝三天没有上朝,且目睹了那场滑稽游行的杨涟并不吃惊,事情的发展,早在他意料之中。
因为当他的第一步计划失败,被迫送出那份奏疏的时候,他就想好了第二个对策。
虽然魏忠贤压住了杨涟的奏疏,但让他惊奇的是,这封文书竟然长了翅膀,没过几天,朝廷上下,除了皇帝没看过,大家基本是人手一份。还有个把缺心眼儿的,把词编成了歌,四处去唱,搞得魏公公没脸出门。
杨涟充分发挥了东林党的优良传统,不坐地等待上级批复,就以讲学传道为主要途径,把魏忠贤的恶劣事迹广泛传播,并在短短几天之内,达到了妇孺皆知的效果。
比如当时国子监里的几百号人,看到这封奏疏后,欢呼雀跃,连书都不读了,每天就抄这份“二十四大罪”,抄到手软,并广泛散发。
吃过魏公公苦头的劳苦大众自不用说,大家一拥而上,反复传抄,当众朗诵,成为最流行的手抄本,据说最风光的时候,连抄书的纸都缺了货。
左光斗是少数几个事先知情的人之一,此时自然不甘人后,联同朝廷里剩余的东林党官员共同上疏,斥责魏忠贤,甚至某些退休在家的老先生,也来凑了把热闹。于是几天之内,全国各地弹劾魏忠贤的公文纷至沓来,堆积如山,足够把魏忠贤埋了再立个碑。
眼看革命形势一片大好,许多原先是阉党的同志也坐不住了,唯恐局势变化自己垫背,一些人纷纷倒戈,调头就骂魏公公,搞得魏忠贤极其狼狈。
而广大人民群众对魏忠贤的愤怒之情,也如同那滔滔江水,延绵不绝,搞得深宫之中的皇帝都听说了这件事,专门找魏忠贤来问话。到了这个地步,事情已经瞒不住了。
杨涟没有想到,自己的义愤之举,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