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野心的起始
”和“西人党”,闹了一段之后,东人党又分裂成“南人派”和“北人派”。东南西北都凑齐了,足可以凑一桌麻将。
大体就是如此,反正朝鲜是乱得一塌糊涂,指南打北,不识东西。这么个状况,想让人家不动你,实在是有点儿难。
参考消息
《孙子兵法》在日本
日本奈良时期,遣唐使吉备真备第一次将《孙子兵法》带到了日本的国土,此后一直作为朝廷与兵家的秘藏,不向外传。据传,《孙子兵法》存于大江家族,大江家族的后代大江匡房对它进行了整理和批判的吸收,写出日本第一部兵书《斗战经》,成为“武士道精神”的雏形。在日本战国期间,《孙子兵法》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不过随着历代日本学者研究《孙子兵法》成风,以及众多学者在军事素养上的参差不齐,导致日本学界对《孙子兵法》的理解各执一词。
而日本的另一个对手,中国,就比较有趣了。
由于没有电报和照相机,加上当年日本穷,衣服也很土,想派间谍混入中国,很有可能被当成盲流遣返,所以关于中国的情报,来源大都要靠倭寇。
而对丰臣秀吉影响最大的,无疑是这样一段对话。
1585年,丰臣秀吉刚刚当上关白后不久,无意之中见到一个人,此人姓名不详,当年曾在汪直海盗有限公司工作过。为了解明朝实力,他找这人谈了几次话,询问明军实力。
该仁兄是这样回答的:“当年,我曾经跟着三百多人,到福建抢劫一年,所向披靡,无人可挡,最后平安而回。”(下福建过一年,全甲而归。)
吹完了,这位兄弟还搞了个评论:
“明朝很害怕日本,若日军进攻,就会如同大水崩沙,利刀破竹,无坚不摧。”(唐畏日如大水崩沙,利刀破竹,何城不摧!)
除此之外,他还痛斥了明朝的政治腐败,官员贪污,老百姓流离失所、胆小怕事等情况。总之,明朝就是一软柿子,不捏都会烂。
丰臣秀吉大喜,于是他信了。
应该说,这位兄弟说的可能还是真话。一般说来,去当倭寇的,不太可能是良民,大都是些社会最底层的流氓无产者,对政府不满,那是很自然的。
至于所谓打劫一年安然无恙,也可能是真的,倒不是他有多厉害,明军有多无能,而是倭寇这一行本来就是游击事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要真建立个根据地之类的玩意儿,估计几天就没了。
唯一算得上有问题的,估计就是最后几句话了。所谓大水崩沙、利刀破竹,事实证明后来确实如此,不过就是换了个主语而已。
但必须承认,丰臣秀吉对中国形势的判断大致是正确的。当时的中国,已经没有开国时期的朝气,思想混乱,组织混乱,吏治腐败,除了几支戚家军那样的模范军队,其余的所谓卫所部队,由于长官吃空额,且无人抓训练,基本都变成了农民部队——除了种田,啥也不会。
用战斗经验丰富、基本不怕死的士兵、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战术,去进攻政治腐败、喜欢内斗,且多年不打大仗的明朝,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稳赢不输。
所以丰臣秀吉很乐观——实在没有悲观的理由。
然而,他错了,即使他运用经济学原理,把明朝的各种情况输入电脑,用模型公式证明自己必定能赢,他也一定会输。
因为他不懂得中国人。
大体就是如此,反正朝鲜是乱得一塌糊涂,指南打北,不识东西。这么个状况,想让人家不动你,实在是有点儿难。
参考消息
《孙子兵法》在日本
日本奈良时期,遣唐使吉备真备第一次将《孙子兵法》带到了日本的国土,此后一直作为朝廷与兵家的秘藏,不向外传。据传,《孙子兵法》存于大江家族,大江家族的后代大江匡房对它进行了整理和批判的吸收,写出日本第一部兵书《斗战经》,成为“武士道精神”的雏形。在日本战国期间,《孙子兵法》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不过随着历代日本学者研究《孙子兵法》成风,以及众多学者在军事素养上的参差不齐,导致日本学界对《孙子兵法》的理解各执一词。
而日本的另一个对手,中国,就比较有趣了。
由于没有电报和照相机,加上当年日本穷,衣服也很土,想派间谍混入中国,很有可能被当成盲流遣返,所以关于中国的情报,来源大都要靠倭寇。
而对丰臣秀吉影响最大的,无疑是这样一段对话。
1585年,丰臣秀吉刚刚当上关白后不久,无意之中见到一个人,此人姓名不详,当年曾在汪直海盗有限公司工作过。为了解明朝实力,他找这人谈了几次话,询问明军实力。
该仁兄是这样回答的:“当年,我曾经跟着三百多人,到福建抢劫一年,所向披靡,无人可挡,最后平安而回。”(下福建过一年,全甲而归。)
吹完了,这位兄弟还搞了个评论:
“明朝很害怕日本,若日军进攻,就会如同大水崩沙,利刀破竹,无坚不摧。”(唐畏日如大水崩沙,利刀破竹,何城不摧!)
除此之外,他还痛斥了明朝的政治腐败,官员贪污,老百姓流离失所、胆小怕事等情况。总之,明朝就是一软柿子,不捏都会烂。
丰臣秀吉大喜,于是他信了。
应该说,这位兄弟说的可能还是真话。一般说来,去当倭寇的,不太可能是良民,大都是些社会最底层的流氓无产者,对政府不满,那是很自然的。
至于所谓打劫一年安然无恙,也可能是真的,倒不是他有多厉害,明军有多无能,而是倭寇这一行本来就是游击事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要真建立个根据地之类的玩意儿,估计几天就没了。
唯一算得上有问题的,估计就是最后几句话了。所谓大水崩沙、利刀破竹,事实证明后来确实如此,不过就是换了个主语而已。
但必须承认,丰臣秀吉对中国形势的判断大致是正确的。当时的中国,已经没有开国时期的朝气,思想混乱,组织混乱,吏治腐败,除了几支戚家军那样的模范军队,其余的所谓卫所部队,由于长官吃空额,且无人抓训练,基本都变成了农民部队——除了种田,啥也不会。
用战斗经验丰富、基本不怕死的士兵、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战术,去进攻政治腐败、喜欢内斗,且多年不打大仗的明朝,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稳赢不输。
所以丰臣秀吉很乐观——实在没有悲观的理由。
然而,他错了,即使他运用经济学原理,把明朝的各种情况输入电脑,用模型公式证明自己必定能赢,他也一定会输。
因为他不懂得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