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致命的疏漏
��言兴冲冲地跑去西苑了,他要表达自己的兴奋。而那个坐在阴暗角落里的严嵩,却露出了笑容。

  夏言终于糊涂了一回——严嵩作出了这样的判断。

  所谓百密一疏,沉浮宦海十多年的夏言还没有摸透这位皇帝的心思。收复领土对国家自然是好事,可嘉靖先生却不一定会这样想。

  要知道,这位道士兄是个不爱惹事的人,他的愿望很简单,就想烧烧香、念念经,闲来无事搞点化学用品(所谓仙丹),多活几年而已。

  收复领土如果顺利,自然是好。那要是不顺利呢,要是打了败仗呢?那就麻烦了,损兵折将,天天要看战报,要运粮食,要征兵,要商议对策,不累死也得烦死。

  总而言之,他的热度只有三分钟,从第四分钟起,所有敢于妨碍他私生活的人都将成为他的障碍。

  严嵩的猜测是正确的。不久之后,嘉靖先生突然下发了一道诏令,言简意赅:

  今逐套贼,师果有名乎?

  兵食果有余,成功可必乎?

  一铣何足言,如生民荼毒乎?

  大致意思是,我想出兵收复失地,但是问题很多啊,没有一个合理的名义,士兵粮草不充足,也不能保证胜利,还会连累老百姓啊。

  当然了,这只是书面意思,它的隐含意思就简单得多了:

  你曾铣算什么东西,竟敢给我添麻烦,给我找不自在?

  严嵩看到这道谕令,立刻跑回了家。机会已经来了,但要如何去做,还得去找那个天才儿子商议。

  “正是大好时机,立刻上书弹劾夏言,还犹豫什么?”严世蕃似乎有点惊讶。

  严嵩没有夏言那样的慈悲心肠,之所以犹豫,只是因为他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难道还能把夏言骂死不成?

  于是严世蕃告诉他,虽然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但只要与一个人合作,夏言必死无疑!

  然后他连夜去拜访了陆炳。

  这对于陆炳而言,实在是个求之不得的机会,自那次事件之后,报仇已经成为了他的人生主题。

  这两位天下英才一拍即合,开始商量对策。

  商议过程是这样的:严世蕃对陆炳说,你官大,又是皇帝的亲信,你出面去对付夏言。

  陆炳认真地注视着严世蕃,告诉他:还是你去吧,我在背后支持你。

  其实,这么多年混下来,大家都不傻。夏言当年对抗张璁的孤胆英雄形象,仍然牢牢地铭刻在两人的大脑里,那唾沫横飞、无所畏惧的场面一想起来就让人打哆嗦。

  无论如何,到目前为止双方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夏言很凶悍,谁都惹不起。

  胆小归胆小,但问题还是要解决的。两位天才苦心钻研良久,终于还是找到了夏言的死穴——曾铣。

  和夏言相比,曾铣是一个理想的突破口,只要处置了曾铣,就一定能够把夏言拖下水。

  可是曾铣远在边塞,而且平素行为端正,也没有什么把柄好抓。陆炳思索片刻,突然眼前一亮:

  “我想到一个人,如果他也肯加入,一定能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事不宜迟,我马上去见这个人。”严世蕃已经火烧眉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