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天子守国门!
�棣常年用兵,十分清楚打仗不是儿戏,必须要有丰富战争经验的人才能胜任这一职务。最好的人选自然是曾经与自己一同靖难的将领们,可是问题在于,当年的靖难名将如今已经死得差不多了。最厉害的张玉在东昌之战中被盛庸干掉了,朱能也死了,张玉的儿子张辅倒是个好人选,可惜刚刚平定的安南并不老实,经常闹独立,张辅也走不开。想来想去,只剩下了一个人选:邱福。

  对于邱福,我们并不陌生,前面我们也介绍过他,在白沟河之战中,他奉命冲击李景隆中军,却没有成功,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在朱棣心中的地位,此后他多次立下战功,并在战后被封为淇国公(公爵)。但朱棣也很清楚,这位仁兄虽然作战勇猛,却并非统帅之才,但目下正是用人之际,比他更能打的差不多都死光了,无奈之下,朱棣只得将十万大军交给了这位老将。

  永乐七年七月,邱福正式领兵十万出发北征,在他出发前,朱棣不无担心地叮嘱他千万不可轻敌,要谨慎用兵,看准时机再与敌决战。邱福表示一定谨记,跟随他出发的还有四名将领,分别是副将王聪、霍亲,左右参将王忠、李远。

  此四人也绝非等闲之辈,参加此次远征之前都已经被封为侯爵,战场经验丰富。

  朱棣亲自为大军送行,他相信如此强的兵力,加上有经验的将领,足可以狠狠地教训一下鞑靼。

  看着大军远去,朱棣的心中却有一种不安感油然而生,多年的军事直觉让他觉得自己似乎漏掉了什么。他思虑再三,终于想起,便立刻派人骑快马赶到邱福军中,只为了传达一句话。

  这句话是对邱福说的:“如果有人说敌人很容易战胜,你千万不要相信!”(军中有言敌易取者,慎勿信之。)

  邱福接收了皇帝指示,并表示一定不辜负皇帝的信任和期望。

  朱棣不愧为一位优秀的军事家,他敏锐地意识到了这支军队最大的隐患就在于轻敌冒进,而最容易犯这个错误的就是主帅邱福,在军队出发后,竟然还派人专程赶去传达这一指示,实在是用心良苦。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朱棣的判断是准确的,问题在于,主帅邱福偏偏就是一个左耳进、右耳出的人,遇到这样的主帅,真是神仙都没办法。

  邱福率领军队一路猛进,赶到了胪朐河(今中蒙边境克鲁伦河),击溃了一些散兵,并抓获了鞑靼的一名尚书,邱福便询问敌情,这位尚书倒是个直爽人,也没等邱福用什么酷刑和利诱手段,就主动交代,鞑靼军队主力就在此地北方三十里,如果现在进攻,必然可以轻易获得大胜。

  邱福十分高兴,干脆就让这个尚书当向导,照着他所指引的方向前进。这样看来,邱福倒真是有几分国际主义者的潜质,竟然如此信任刚刚抓来的俘虏,而从他的年纪看,似乎也早已过了天真无邪的少年时代,但在这件事情上,他实在是天真得过头了。

  参考消息

  有情况要报告

  作为一个优秀的将领,朱棣拥有极强的野外侦察能力。在征途中,他规定了“五报告”的原则:凡是见到黄羊、野马、野鹿乱跑,要报告;凡是见到尘土飞扬,不管是刮风还是野兽奔跑造成的,要报告;凡是遇到马粪、驼粪或者丢弃的衣物,要报告;凡是远望有似动物非动物、似人非人的东西,要报告;凡是夜间看见有光亮,不管是不是火,是人火还是鬼火,都要立即报告。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佩服朱棣的料事如神,他好像就是这场战争的剧本编剧,事先已经告诉了男主角邱福应对的台词和接下来的剧情,可惜大牌演员邱福却没有按照剧本来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