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帝王的抉择
��朱元璋就在这上面吃过大亏,想当年他老人家打仗的时候,需要从南方向辽东、北平一带调集军粮,但河运不通,无奈之下,只好取道海路,经渤海运输,绕远路不说,还因为风浪太大,很不安全,十斤军粮能送到一半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可是修整河道绝不是一件可以随便提出的事情,大家应该还记得,元朝灭亡的导火线就是治理河道。水利工程无论在哪个年代都绝对是国家重点投入的项目,需要大笔的金钱和众多的劳力。而且万一花钱太多,动摇了国家根本,问题可就严重了(隋炀帝的京杭大运河就是例子),所以这件事情和修书一样,不是强国盛世你连想都不要想。
朱棣的时代就是盛世。
经过洪武年间的长期恢复,加上朱棣正确的治国方略,当时的明朝已经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去完成以前无法想象的事情。《永乐大典》也修出来了,搞点水利自然不在话下。
永乐九年,朱棣命令工部尚书宋礼治理会通河,以保证河道的畅通,宋礼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水利专家,他完成了任务,此后漕运总督陈瑄进一步疏通了河道,从此南北漕运畅通无阻,所谓“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粮食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
明代运河
而迁都的其他工作也一直在紧张地进行之中,中央各部门的办公单位早在永乐七年就已经修好,而京城的建设工作于永乐十五年开始,一直进行了三十余年才朱棣的迁都准备结束。
参考消息
三大殿的失火
由于古代房屋多为木质结构,自北京紫禁城建好后的明清两代之中,宫殿群时有失火。而这当中,明朝就有三次,三大殿近乎全毁,这主要是建筑本身的弊端造成的。三大殿位于紫禁城的最高处,光汉白玉地基就有三层,计八米多高。太和殿身为三大殿之首,光房顶(重檐式)就有十四米高,而避雷设施落后,基本一打雷就中招。当时三大殿格局贯通,一殿起火很难不波及其他两殿。到了清代,匠人们受命在太和殿身后建起一排隔火用的围墙,三大殿才逃脱了“一损俱损”的命运。
朱棣营建北京城
眼见机会成熟,朱棣于永乐十九年(1431)正式下令:迁都!
原先的京师改名为南京,北京作为明帝国新的都城被确定下来,从此北京这个城市正式成为了明朝首都,并一直延续了二百余年,但它的历史却并未随着明朝的灭亡而结束,相反,它一直富有生气地存在和发展着,并最终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之一。
当今天的我们徜徉在北京这个现代化都市,看着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时,不应该忘记,正是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叫朱棣的人奠定了这一切的基础。
要说明的是,朱棣在建设北京时,是有着相当的现代意识的,他十分注意城市的整体规划,分别修建了数条主线和支线,把北京市区规划成形状整齐的方块,并制定了严厉的规定,禁止乱搭乱盖,还铺设了完整的下水道系统。
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故宫和天坛等北京著名建筑,都是朱棣时代打下的基础(此后清朝曾经整修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故宫,它占地十七万平方米,征用无数劳力,用了二十年完成,它原先只是供皇帝居住的地方,老百姓绝对与之无缘,也没有买票参观这一说,但这并不能影响它在历史上的地位。现在故宫已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成为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
无可否认,这正是朱棣的功绩,不能也无法抹杀。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迁
可是修整河道绝不是一件可以随便提出的事情,大家应该还记得,元朝灭亡的导火线就是治理河道。水利工程无论在哪个年代都绝对是国家重点投入的项目,需要大笔的金钱和众多的劳力。而且万一花钱太多,动摇了国家根本,问题可就严重了(隋炀帝的京杭大运河就是例子),所以这件事情和修书一样,不是强国盛世你连想都不要想。
朱棣的时代就是盛世。
经过洪武年间的长期恢复,加上朱棣正确的治国方略,当时的明朝已经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去完成以前无法想象的事情。《永乐大典》也修出来了,搞点水利自然不在话下。
永乐九年,朱棣命令工部尚书宋礼治理会通河,以保证河道的畅通,宋礼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水利专家,他完成了任务,此后漕运总督陈瑄进一步疏通了河道,从此南北漕运畅通无阻,所谓“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粮食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
明代运河
而迁都的其他工作也一直在紧张地进行之中,中央各部门的办公单位早在永乐七年就已经修好,而京城的建设工作于永乐十五年开始,一直进行了三十余年才朱棣的迁都准备结束。
参考消息
三大殿的失火
由于古代房屋多为木质结构,自北京紫禁城建好后的明清两代之中,宫殿群时有失火。而这当中,明朝就有三次,三大殿近乎全毁,这主要是建筑本身的弊端造成的。三大殿位于紫禁城的最高处,光汉白玉地基就有三层,计八米多高。太和殿身为三大殿之首,光房顶(重檐式)就有十四米高,而避雷设施落后,基本一打雷就中招。当时三大殿格局贯通,一殿起火很难不波及其他两殿。到了清代,匠人们受命在太和殿身后建起一排隔火用的围墙,三大殿才逃脱了“一损俱损”的命运。
朱棣营建北京城
眼见机会成熟,朱棣于永乐十九年(1431)正式下令:迁都!
原先的京师改名为南京,北京作为明帝国新的都城被确定下来,从此北京这个城市正式成为了明朝首都,并一直延续了二百余年,但它的历史却并未随着明朝的灭亡而结束,相反,它一直富有生气地存在和发展着,并最终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之一。
当今天的我们徜徉在北京这个现代化都市,看着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时,不应该忘记,正是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叫朱棣的人奠定了这一切的基础。
要说明的是,朱棣在建设北京时,是有着相当的现代意识的,他十分注意城市的整体规划,分别修建了数条主线和支线,把北京市区规划成形状整齐的方块,并制定了严厉的规定,禁止乱搭乱盖,还铺设了完整的下水道系统。
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故宫和天坛等北京著名建筑,都是朱棣时代打下的基础(此后清朝曾经整修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故宫,它占地十七万平方米,征用无数劳力,用了二十年完成,它原先只是供皇帝居住的地方,老百姓绝对与之无缘,也没有买票参观这一说,但这并不能影响它在历史上的地位。现在故宫已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成为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
无可否认,这正是朱棣的功绩,不能也无法抹杀。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