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终点,起点:最后的朋友们
br />
而朱棣从小就被告知,自己将来只能做那个高高在上的继承人的臣子,当那个人登上皇位后,每当听到他的指令(圣旨),必须跪下并以虔诚的态度接受,即使这道指令是让自己去死,也必须服从,并叩谢圣恩。
凭什么?就因为他早生几年?
这种不公平的待遇随着朱棣的成长越来越明显,朱元璋十分注意对朱标的教育,他为太子设立了东宫,而且派了当时最著名的学者宋濂来教导太子的学业。
此外,他还专门指派了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徐达兼太子少傅。如太子有疑问可以随时得到此二人的指点。
这堪称当年的最豪华阵容,天下最优秀的文臣武将都聚集在太子身边,在他们的熏陶下,太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反观朱棣就不同了,他出生时,父亲朱元璋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虽然他从事的是比较特殊的劳动——造反。但在元末那无数的造反者中,此时的朱元璋只是一个小本经营者,过着有今天无明日的冒险生活,自然顾不上这个并不起眼的儿子。
虽然后来朱元璋的环境日渐改善,身份地位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朱棣并没有得到更多的优待,这是因为随着朱元璋档次的提升,他的老婆也越来越多。而其生殖能力也值得一夸,在没有他人帮忙的前提下,他一共生了二十六个儿子、十多个女儿。
此外,他还收了二十多个养子,粗略算一下,这些人足够一个加强排的兵力了。
如果朱元璋检阅这支朱家军时喊一声儿子,朱棣被叫到的概率大约是四十到五十分之一。
何苦生在帝王家。
和朱标比起来,朱棣的教育也很成问题,他应该没有受过系统的托儿所和幼儿园教育。在他童年时,正是朱元璋抢地盘的黄金时期,除朱标外,朱元璋顾不上其他儿子的教育问题,而且当时朱元璋手下最多的是士兵和将领,可做老师的文人并不多。除了寥寥几个像李善长这样主动来投奔的人外,大部分文人都是被“请”来的。
这个“请”字在实际生活中具体表现为威胁、拐骗、绑架等不同方式,如刘基、叶琛、章溢等都是被这样“请”来的。读书人混碗饭吃还是容易的,大可不必去造反。
这就注定了朱棣从小整日见到的都是那些拿着明晃晃的刀剑、穿着厚重铠甲出入的将领和缺手缺脚、身负重伤的士兵,耳中终日听到的都是什么今天砍了几个脑袋、昨天抢了多少东西之类的儿童不宜的话语。慢慢地,他也被同化了。
即使在环境变好后,朱棣也从来都不是朱元璋教育的重点对象,没有像宋濂那参考消息样的学者去教导他,他虽有皇子的名号,却似乎并没有皇子的尊荣。如果要以学习成绩来划分的话,皇太子朱标就是班里的优等生,而朱棣则是不用功读书的社会青年。
父子兵
元代末年,各地将领效法古人,广收义子。看着哪个年轻小伙子勇猛,就纳入羽下,加以栽培,待日后为之所用,这也是跟古人极为看重人伦纲常有关。吕布背叛了干爹,就被称为千古不义之人;秦琼杀养父炀帝,民间叫他“杀生王”,可见干亲的效用。朱元璋也乐行此道,收的干儿子仅见诸史册的就有十几个之多。除了他的外甥李文忠外,为明镇守云南的大将沐英也非常有名。
毛泽东曾经对朱棣的文化程度有过一个评价——半文盲,当然这个文盲不是指不识字,而是相对于当时皇家的教育水平而言的。就史料和朱棣批改的奏章来看,这个评价是比较中肯的,他确实没有什么文采,甚至还不如当年的失学�
而朱棣从小就被告知,自己将来只能做那个高高在上的继承人的臣子,当那个人登上皇位后,每当听到他的指令(圣旨),必须跪下并以虔诚的态度接受,即使这道指令是让自己去死,也必须服从,并叩谢圣恩。
凭什么?就因为他早生几年?
这种不公平的待遇随着朱棣的成长越来越明显,朱元璋十分注意对朱标的教育,他为太子设立了东宫,而且派了当时最著名的学者宋濂来教导太子的学业。
此外,他还专门指派了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徐达兼太子少傅。如太子有疑问可以随时得到此二人的指点。
这堪称当年的最豪华阵容,天下最优秀的文臣武将都聚集在太子身边,在他们的熏陶下,太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反观朱棣就不同了,他出生时,父亲朱元璋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虽然他从事的是比较特殊的劳动——造反。但在元末那无数的造反者中,此时的朱元璋只是一个小本经营者,过着有今天无明日的冒险生活,自然顾不上这个并不起眼的儿子。
虽然后来朱元璋的环境日渐改善,身份地位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朱棣并没有得到更多的优待,这是因为随着朱元璋档次的提升,他的老婆也越来越多。而其生殖能力也值得一夸,在没有他人帮忙的前提下,他一共生了二十六个儿子、十多个女儿。
此外,他还收了二十多个养子,粗略算一下,这些人足够一个加强排的兵力了。
如果朱元璋检阅这支朱家军时喊一声儿子,朱棣被叫到的概率大约是四十到五十分之一。
何苦生在帝王家。
和朱标比起来,朱棣的教育也很成问题,他应该没有受过系统的托儿所和幼儿园教育。在他童年时,正是朱元璋抢地盘的黄金时期,除朱标外,朱元璋顾不上其他儿子的教育问题,而且当时朱元璋手下最多的是士兵和将领,可做老师的文人并不多。除了寥寥几个像李善长这样主动来投奔的人外,大部分文人都是被“请”来的。
这个“请”字在实际生活中具体表现为威胁、拐骗、绑架等不同方式,如刘基、叶琛、章溢等都是被这样“请”来的。读书人混碗饭吃还是容易的,大可不必去造反。
这就注定了朱棣从小整日见到的都是那些拿着明晃晃的刀剑、穿着厚重铠甲出入的将领和缺手缺脚、身负重伤的士兵,耳中终日听到的都是什么今天砍了几个脑袋、昨天抢了多少东西之类的儿童不宜的话语。慢慢地,他也被同化了。
即使在环境变好后,朱棣也从来都不是朱元璋教育的重点对象,没有像宋濂那参考消息样的学者去教导他,他虽有皇子的名号,却似乎并没有皇子的尊荣。如果要以学习成绩来划分的话,皇太子朱标就是班里的优等生,而朱棣则是不用功读书的社会青年。
父子兵
元代末年,各地将领效法古人,广收义子。看着哪个年轻小伙子勇猛,就纳入羽下,加以栽培,待日后为之所用,这也是跟古人极为看重人伦纲常有关。吕布背叛了干爹,就被称为千古不义之人;秦琼杀养父炀帝,民间叫他“杀生王”,可见干亲的效用。朱元璋也乐行此道,收的干儿子仅见诸史册的就有十几个之多。除了他的外甥李文忠外,为明镇守云南的大将沐英也非常有名。
毛泽东曾经对朱棣的文化程度有过一个评价——半文盲,当然这个文盲不是指不识字,而是相对于当时皇家的教育水平而言的。就史料和朱棣批改的奏章来看,这个评价是比较中肯的,他确实没有什么文采,甚至还不如当年的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