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可怕的对手
朝,就想了这么个馊主意,在字上面讨个便宜。我每次看到这个国号总觉得是过几天就完蛋的意思。

  当时徐寿辉的地盘很小,只有黄州和浠水这一片地方,但他的排场却很大,元朝有的机构他都有,才那么几千人,就设置了统军元帅府、中书省、枢密院、中央六部,真不知道他手下还有没有兵,估计是都去当干部了。邹普胜为太师,倪文俊为领军元帅,此时一个浠水人参加了他的队伍,此人相貌不凡,写得一手好字,正是陈友谅。

  厉害的陈友谅

  在那些元朝末年的起义军中,很多的领袖没有抵挡住元朝糖衣炮弹的攻击而被招安,即使是朱元璋也曾经与元朝暗通消息,只有这个人从头到尾反抗元朝外族统治,敢做敢当,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端的是一条好汉!

  陈友谅,男,1320年生人,原姓谢,工作是渔民,沔阳(今湖北仙桃)人。曾经在县里干过文书,当徐寿辉起义军来到他的家乡后,他参加了徐寿辉的部队。由于他很有文化,外加有计谋,很快得到了徐寿辉和当时的丞相倪文俊的信任。

  至正十三年,由于当时徐寿辉已经称帝(不识时务),元统治者调集几省军队,围剿徐寿辉,攻破国都,彭莹玉战死。徐寿辉这才清醒过来,他率领部队退到湖北黄梅一带打游击,同时对军队也进行整顿。然后红巾军大举反攻,重新夺取江西、湖南,并于汉阳县城(今武汉汉阳)重新建都,改年号为太平。

  当时的徐寿辉整编部队的手法实在厉害,他在每个士兵的背后写下了一个佛字,并说这样可以刀枪不入。这个谎话似乎容易被揭穿,因为士兵到了战场上就会发现不是真的(不信扎你一枪试试);这个谎话还有下半部分,如果你不幸阵亡,那并不是这个字不灵,而是因为你的心不诚。也就是说没有死就是因为我写了字,死了怪自己,谁让你心不诚!

  这种类似“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唐逻辑在当时倒是很有市场,所以他的士兵在上战场前都要念经,搞得很多元朝政府军也莫名其妙,还以为是碰上了和尚。

  与之相对的是他的将领们,这些人可不是吃素的,都是一等一的名将。在徐寿辉手下有所谓四大金刚之称,分别是邹普胜(总司令)、丁普郎(狂人,原因后来会说到)、赵普胜(双刀无敌)、傅友德(从来没有打过败仗)。此四人带领部队横扫元朝军队,创立了天完政权。

  在徐寿辉的部队里,兄弟义气是为人看重的,如果有谁背叛了兄弟,是要受到大家的鄙视和惩罚的,这种组织体系很容易让我们想起著名的洪兴帮。可是有讲义气的就一定会有不讲义气的,自古以来从无例外。

  丞相倪文俊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直在徐寿辉身边,深知此人除了长得帅,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才能,而自己是博学多才、文武双全,凭什么在徐寿辉手下干活,于是他企图暗杀徐寿辉,篡夺帝位。却被人捅破,没有办法,只能自汉阳逃往黄州,因为黄州是陈友谅的老巢。

  参考消息

  彭和尚

  彭莹玉,袁州(今江西宜春)慈化寺僧人,至元四年与其子弟周子旺起义,后周子旺牺牲。至正十一年跟随刘福通,为徐寿辉军师。生年不详,卒年一说是至正十二年杭州战死,一说至正十三年瑞州战死。后教徒尊称为彭祖,时人谓之彭和尚。因勇猛无匹,在小说《倚天屠龙记》里被参照史实改写为明教中的武功高手。

  倪文俊一直很相信陈友谅,他不但是陈友谅的领导,还提拔了陈友谅,让他成为了军队中间的高级干部,可以算是他的师父。

  可他忘记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话,有什么样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