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踏上征途
br />
  ★法律规定,蒙古人、色目人殴打汉人、南人,后者不得还击、报复

  元末农民起义主要人物关系图

  这把火终于烧起来了,而且是燎原之势。

  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看似强大的元帝国发生了几十起暴动,数百万人参加了起义军,即使那纵横天下无敌手的蒙古骑兵也不复当年之勇,无力拯救危局。元帝国就像一堵朽墙,只要再踢一脚,就会倒下来。

  此时的朱重八却仍然在寺庙里撞着钟,从种种迹象看,他并没有参加起义军的企图。虽然他与元朝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但对于一个普通人朱重八来说,起义是要冒风险的,捉住后是要杀头的,这使得他不得不仔细地考虑。

  在很多书中,朱重八被塑造成一个天生英雄的形象,于是在这样的剧本里,天生英雄的朱重八一听说起义了,马上回寺庙里操起家伙就投奔了起义军,表现了他彻底的革命性,等等。

  我认为,这不是真实的朱重八。

  作为一个正常人,在作出一个可能会掉脑袋的选择时,是绝对不会如此轻率的,如果朱重八真的是这样莽撞的一个人,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朱重八是一个有畏惧心理的人,他遭受过极大的痛苦,对元有着刻骨的仇恨,但他也知道生的可贵,一旦选择了造反,就没有回头路。

  知道可能面对的困难和痛苦,在死亡的恐惧中不断挣扎,却仍然能战胜自己,选择这条道路,才是真正的勇气。

  这样的朱重八才是真正的英雄,一个战胜自己、不畏惧死亡的英雄。

  朱重八在庙里的生活是枯燥而有规律的,但这枯燥而规律的生活被起义的熊熊烈火打乱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具体打乱这一切的并不是起义军,而是那些元的官吏。

  在镇压起义军的战斗中,如果吃了败仗,是要被上司处罚的,但镇压起义的任务又是必须要完成的,于是元朝的官吏们毅然决然地决定,拿老百姓开刀;既然无法打败起义军,那就把那些可以欺负的老百姓抓去交差,把他们当起义军杀掉。

  从这个角度来看,元的腐朽官吏为推翻元朝的统治实在是不遗余力,立了大功。

  此时摆在朱重八面前的形势严重了。如果不去起义,很有可能被某一个官吏抓去当起义者杀掉,然后冠以张三或者李四的名字。但投奔起义军也有很大的风险,一旦被元军打败,也是性命难保。

  就在此时,一封信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他幼年时候的朋友汤和写了一封信给他,信的内容是自己做了起义军的千户,希望朱重八也来参加起义军,共图富贵。朱重八看过后,不动声色,将信烧掉了。他还没有去参加起义的心理准备。

  参考消息

  汤和

  汤和与朱元璋两人自幼结识。《明史》记载,汤和年幼时就颇为与众不同,有抱负(幼有奇志),会骑射(嬉戏尝习骑射),在一帮小孩中也很有号召力(部勒群儿)。成年后,更是英姿倜傥,有勇有谋。汤和年长朱元璋三岁,在造反的道路上也先行了一步,1352年二月,二十七岁的汤和率领十几名壮士,投奔了起事的郭子兴起义军。因作战有功,被授为千户。

  然而晚上,他的师兄告诉他,有人已经知道了他看义军信件的事情,准备去告发他。

  朱重八终于被逼上了绝路。

&em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