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使人异化、自我丧失的美国文化,决心以强烈的反叛神来重建自我。他的生活经历在他这种重建自我的过程中只是起了拐杖的作用,一旦引出了他的内心世界,他就让他的意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流动,而将拐杖弃置一边。他描写他的神世界,是要表现在现代大都市的荒漠中,自我所感受到的痛苦、孤独与巨大的神压力,这往往只是一种感受、一种遐想、一种幻觉、一种愤怒的发泄,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混乱而无序的世界,然而这却是当时亨利米勒真实自我的再现。
波德莱尔曾将世界大都市中的混乱和丑陋加以艺术的再现,因而丰富了诗的表现领域。亨利米勒则将现代世界大都市种种混乱和丑陋中个人神世界的混乱和丑陋加以艺术的再现,因而丰富了散文的表现领域。他的几部主要作品大家都称之为自传小说,但是更确切地说,应该称之为表现他神世界的散文诗。
他的散文诗虽然也写人写事,例如写他父亲长期酗酒,后来突然戒了酒,热中于宗教,焕发出宗教热情,可由于他所崇拜的一位牧师令他伤了心,他终于陷入一种绝望的麻痹状态;写他自己童年时代在布鲁克林的那些小朋友和他后来的同事、朋友们的种种经历,写他在宇宙灵电报公司的种种有趣经历和令人啼笑皆非的遭遇,写他同数不清的女人之间的关系等等。但是,正如上文所说,这些不过是引出他内心世界的拐杖,而一旦引出他的内心世界,他的散文诗就充分发挥出其独特的优势,放笔写去,任意驰骋,呈现出深刻的思想、原始的冲动、神秘的幻觉、复杂的感受、丰富的联想。
在亨利米勒自由驰骋的神世界里,不时流露出两位德国哲学家的深刻影响。亨利米勒在本书开头谈到不愿意离开母亲温暖的子,这同尼采用来说明他思想的那个古希腊神话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世上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不要降生,一旦降临人世,那么最好的东西就得不到了。亨利米勒来到这个世上,面对一个高度物质化的文明社会,却找不到自我,他深感这个文明社会盛极而衰的危机感。他受施本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的影响,认为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社会已不可救药,最终没落的命运不可逆转,所以他竭尽全力否定这个社会,否定建立任何秩序的可能,而这种否定最终又变成了对他自己的肯定。但是他对自己的肯定主要是肯定自己的神世界,就是他那么多放荡不羁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只是为了证明他自己的反叛神,不向传统屈服,而他的体自我受到文明的深蒂固的影响,所以他甚至有除去自己身体的念头:“我出生在文明当中,我接受文明十分自然还有什么别的好干呢但可笑的是,没有一个别的人认真对待它。我是公众当中惟一真正文明化了的人。可至今没有我的位置。然而我读的书、我听的音乐使我确信,世界上还有其他像我一样的人。我不得不去墨西哥湾自溺而死,为的是有一个借口,好继续这种假文明的存在。我不得不像除去虱子一样除去我自己鬼魂般的身体。”这里含有尼采关于个体化原则瓦解的思想,自我只有摆脱了个体化原则,才能成为自由的自我,才能摆脱文明的束缚,这时候,按照尼采的说法,就是由日神神转入酒神神。在酒神状态中,痛苦的自我得到充分表现,包括原始的冲动、神秘的幻觉等等,同时自我也由于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而狂喜。亨利米勒在作品中竭力去达到尼采所提倡的那种酒神的审美状态。尼采认为最基本的酒神状态醉,是一种音乐情绪,而且包含着冲动,于是亨利米勒就运用音乐、以及一种达达主义式的感觉错乱来不断追求自我表现的狂喜。南回归线除了最初的一大部分和一些以空行形式出现的不规则的段落划分之外,只有两个正式的部分:曲和尾声,都是借用了音乐的术语,似乎整部作品是一首表现自我音乐情绪的完整乐曲。亨利米勒的冲动是同音乐密切联系的,他最初的冲动对象就是他的钢琴女教师,那时候他才十五岁。他在作品中描写的一次次冲动构成了一部狂想曲,而他的狂想曲又是他批判西方文化、重
波德莱尔曾将世界大都市中的混乱和丑陋加以艺术的再现,因而丰富了诗的表现领域。亨利米勒则将现代世界大都市种种混乱和丑陋中个人神世界的混乱和丑陋加以艺术的再现,因而丰富了散文的表现领域。他的几部主要作品大家都称之为自传小说,但是更确切地说,应该称之为表现他神世界的散文诗。
他的散文诗虽然也写人写事,例如写他父亲长期酗酒,后来突然戒了酒,热中于宗教,焕发出宗教热情,可由于他所崇拜的一位牧师令他伤了心,他终于陷入一种绝望的麻痹状态;写他自己童年时代在布鲁克林的那些小朋友和他后来的同事、朋友们的种种经历,写他在宇宙灵电报公司的种种有趣经历和令人啼笑皆非的遭遇,写他同数不清的女人之间的关系等等。但是,正如上文所说,这些不过是引出他内心世界的拐杖,而一旦引出他的内心世界,他的散文诗就充分发挥出其独特的优势,放笔写去,任意驰骋,呈现出深刻的思想、原始的冲动、神秘的幻觉、复杂的感受、丰富的联想。
在亨利米勒自由驰骋的神世界里,不时流露出两位德国哲学家的深刻影响。亨利米勒在本书开头谈到不愿意离开母亲温暖的子,这同尼采用来说明他思想的那个古希腊神话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世上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不要降生,一旦降临人世,那么最好的东西就得不到了。亨利米勒来到这个世上,面对一个高度物质化的文明社会,却找不到自我,他深感这个文明社会盛极而衰的危机感。他受施本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的影响,认为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社会已不可救药,最终没落的命运不可逆转,所以他竭尽全力否定这个社会,否定建立任何秩序的可能,而这种否定最终又变成了对他自己的肯定。但是他对自己的肯定主要是肯定自己的神世界,就是他那么多放荡不羁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只是为了证明他自己的反叛神,不向传统屈服,而他的体自我受到文明的深蒂固的影响,所以他甚至有除去自己身体的念头:“我出生在文明当中,我接受文明十分自然还有什么别的好干呢但可笑的是,没有一个别的人认真对待它。我是公众当中惟一真正文明化了的人。可至今没有我的位置。然而我读的书、我听的音乐使我确信,世界上还有其他像我一样的人。我不得不去墨西哥湾自溺而死,为的是有一个借口,好继续这种假文明的存在。我不得不像除去虱子一样除去我自己鬼魂般的身体。”这里含有尼采关于个体化原则瓦解的思想,自我只有摆脱了个体化原则,才能成为自由的自我,才能摆脱文明的束缚,这时候,按照尼采的说法,就是由日神神转入酒神神。在酒神状态中,痛苦的自我得到充分表现,包括原始的冲动、神秘的幻觉等等,同时自我也由于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而狂喜。亨利米勒在作品中竭力去达到尼采所提倡的那种酒神的审美状态。尼采认为最基本的酒神状态醉,是一种音乐情绪,而且包含着冲动,于是亨利米勒就运用音乐、以及一种达达主义式的感觉错乱来不断追求自我表现的狂喜。南回归线除了最初的一大部分和一些以空行形式出现的不规则的段落划分之外,只有两个正式的部分:曲和尾声,都是借用了音乐的术语,似乎整部作品是一首表现自我音乐情绪的完整乐曲。亨利米勒的冲动是同音乐密切联系的,他最初的冲动对象就是他的钢琴女教师,那时候他才十五岁。他在作品中描写的一次次冲动构成了一部狂想曲,而他的狂想曲又是他批判西方文化、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