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悔婚约张婉伤刘备
  刘备回到刘家村,找不到家,在村里骑着马来回转悠。恰好,看见了一位老者,按照辈分,刘备应该叫他三爷爷。于是刘备便上前问到:“三爷爷,您好!你可知我家搬到哪里去了?我在村里转悠了几次,就是找不到我家啊!”。老者一听,笑道:“玄德,难道你不知道,你家已经重新盖了房子?还是原来的那个地方啊!只不过把茅草屋重新盖成了砖瓦房了!”。听到这里,刘备连忙道了声谢,便直奔家中赶去。

  到了门口,只见是青砖碧瓦,围墙高耸,门口左右各立一排拴马桩,旁放下马石。大门之上挂两盏红灯笼,每盏灯笼上印着一个“刘”字。门口两旁各立两个镇宅石墩,上雕祥云飞蝠,寓意福运绵长,门框上高悬一块牌匾,上写四个大字,福寿双全。看得刘备是目瞪口呆,心想这要放到后世北京城,那可是冠盖西山别墅群的级大别墅啊!没有上亿资金都买不下来的。刘备拴好马,走上前去扣门,却是一个中年仆人开门,那人便问到:“请问尊驾找谁?”。刘备便开玩笑答到:“我找刘备刘玄德,请问这是他家吗?”。那中年仆人立刻回答到:“正是!您稍等我去禀告一下老夫人。”。不一会儿,只见一个身穿青衣的丫鬟扶着母亲赵氏在那中年仆人的带领下,来到门口。刘备一看到母亲,立刻喊了声“娘!”。赵氏高兴的说到:“快,我儿玄德回来了,儿啊,快快进屋!”。看到这一幕,中年仆人先是一愣,随后向刘备施礼说到:“小人刘安,恭迎公子回府!刚才不知是公子,万望公子恕罪!”。刘备笑笑,向刘安说到:“无妨,不知者无罪!”。随后绿衣丫鬟也上来见了礼。刘备上前和母亲来到大厅坐下,丫鬟奉上茶。刘备便问起了母亲关于家中为何重新翻盖的原因。

  原来,自从那日刘德然回家后,他便把自己的所见和所听,告诉了他爹刘元起。刘元起不禁感慨到:“玄德果然非常人矣!”。随后,父子二人带着随从,又再次来到了刘备家。恰好那时,刘备已经外出去草原了。刘元起见到赵氏所住的房屋太过于寒酸,赵氏身边也无人伺候。便对赵氏说到,要帮赵氏翻盖房屋。起初,赵氏不同意,不愿别人破费。后来,刘元起便以刘备已经长大,需要娶妻成家为由,劝说赵氏答应。刘元起心怀诚恳,赵氏也不好意思再拒绝,便答应了下来。随后刘元起便安排人手,把刘备家的房屋进行了重新翻盖。新房盖好后,又以赵氏无人照料为由,送来了一个仆人和一个丫鬟。这个仆人就是刘安,丫鬟叫青月。仆人和丫鬟的工钱,则由刘元起支付。

  刘备明白了事情的始末,不得不佩服刘元起果然是眼光独到,很懂的人情世故。后来《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均有记载,“刘元起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

  再说刘备与母亲聊完这些事情后,突然想起自己曾答应太史慈照顾其母。便对母亲说起了,这件事情的始末,赵氏听完后,说到:“儿啊,大丈夫立于天地间,当以信义为先,既然你已经答应子义,就该去履行。本来我还有一事与你相商,如今,等你探望完子义的母亲,回来后咱们娘俩再商议。”。刘备听后,非常认同母亲的说法。在家中,休息一晚,第二天早起吃完早饭,收拾完行囊。刘备嘱托刘安和青月照顾好母亲,便又骑马前往青州东莱的黄县(今山东龙口),探望太史慈的母亲。一路上,日行夜宿,终于安全抵达了黄县,买了些礼物,通过多方打听。刘备终于找到了太史慈的家。到了太史慈家,见到太史慈的母亲,刘备奉上礼物,并把太史慈写的信交给太史慈的母亲。太史慈母亲看完信后,对刘备说“有劳玄德不远千里,看望老妇,老妇深感愧疚。他日,玄德若有用的着子义的地方,尽管开口吩咐。”。刘备连忙答到:“叔母,我与子义乃义气相投的朋友,倾心相交,犹如兄弟,子义之母便是我之母,子义不在家,我替子义尽孝道,乃是人子之责,万望叔母莫要客气。”。听完这话,太史慈母亲也非常高兴,便与刘备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