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成祖朱棣)
  中国上下几千年文化,让人遗忘不了的自是历史,中国封建王朝自建立到结束传承了数千年,很多历史人物让人刻骨铭心,当然最在意的还是每个王朝的皇帝,他注定了那个时代的兴盛与败落。

  明朝推翻了元朝残暴的统治后,造就了汉族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太祖朱元璋以一个乞丐、混混、和尚等角色登上皇位,可真是应了那句“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的玩笑话。

  所谓“三分实力,七分运气”而朱元璋能做上皇帝自不是全凭运气,在他身上则应该是“七分实力,三分运气”他凭借着自己的果敢、睿智、骁勇以及抓住了时机,成就了他的皇帝位,是以他的一生足可胜过当世任何传奇励志的故事。

  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太子朱标,本应成为一代帝王,完成千秋霸业的他终有“宽通平易之政”却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病逝,注定被淹没在历史尘埃中。

  而朱标之长子朱雄英本也该继承大统,怎料只活了八岁便归西,可应了那句“世事无常”的话来。

  朱标次子朱允炆在父亲及兄长死后被朱元璋立位皇太子,朱允炆(1398)年6月南京即位,年号建文,时年21岁。

  年轻的建文皇帝书生气十足温文尔雅,他继承了他父亲的温和及好思考的脾性。他腼腆,且又毫无国政经验;且不说和他的前皇祖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们,他也没有那种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甚至也没有那种能力。

  这位年轻皇帝的温顺性格和儒家教育,让他对杀伐很是反感,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理想的仁政。他在朝廷的言论和行事上努力实行一些较大的变革,但这些变革却招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建文帝身边有三个文臣,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这三个人都勇敢、正直和满怀着理想。

  但是,他们都是书呆子,缺乏实践和从事朝政公务的经验,也没有领导才能;他们对于问题的分析往往限于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建文帝为巩固帝位,增强权利,听从三人的建议,即位几个月之后便削弱诸封建王国的权力,并且利用或有或无的罪名对较弱的藩王采取打压措施。

  燕王朱棣势力最大也是最后一个建文帝削藩的目标。建文帝认为朱棣军师才能非同一般,因此对方他不能像对付其他藩王那样,被文帝视为最棘手的敌人,因此在行动上很小心谨慎;可是,这样一来反而给了燕王集结部队和作准备的时间。

  朱棣生于(1360)年5月2日,他的母亲也许是朱元璋的一位贡妃,据说她母亲可能是蒙古人,或者是朝鲜人。

  他不像他自己后来所说的那样为马皇后所生;他的这种说法是想在他从他侄子手中夺取了帝位以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原则使他的即位合法化。

  他长得坚强有力,自是也精通武艺,而且据说在学习儒家经典和文学方面也很是出色。

  他的文学功底在正史中有所表述,因为这种成就符合一个儒家君主的公开的形象。(1370)年5月朱元璋把他封为燕王,定他的封地在北平(今北京),让他坐镇北方边境,以保国内的安危和抵御蒙古人的入侵。

  朱棣被册封为燕王时只有10岁,直到他成年以后才于(1380)年4月去北平就国。他在宫廷已接受过优秀学者和佛教最好的通才教育。

  在明王朝头等将领们的辅导之下,也已经开始表现出军事领导才能;特别是老将徐达,对他的教导更为有效,(1376)年他在皇帝的意旨下更是娶了徐达的长女。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