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俺答甚至开始在通州一带安营扎寨,摆出一副不打算走的架势。

  京师戒严。

  自土木堡之变以后,京师百年无警,又加之嘉靖皇帝忙于修仙炼丹,朝政荒芜。

  如今俺答突然兵临城下,朝野上下一时极为震恐,慌乱无措。

  当时京师的兵籍皆为虚数,禁军只有四五万,一半是老弱病残,另一半是内外提督大臣的家属,也就是少爷兵。

  除此之外,还缺少战具甲仗之类的,战斗力非常差。

  万般无奈,嘉靖皇帝只得紧急募集兵民及四方前来应举的武生守城,并且飞檄召诸镇兵勤王。

  九月十八日,大同﹑保定﹑延绥﹑河间﹑宣府﹑山西﹑辽阳七镇的兵马先后抵达京郊。

  然而让嘉靖皇帝失望的是,明朝勤王大军虽有五万余人,但皆恇怯不敢战,又缺少粮饷,因此都按兵不动,没人主动出击。

  都是等着别人先上。

  而且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嘉靖竟然听信了严嵩的话,又任命那个贿赂俺答的宣大总兵仇鸾为平虏大将军,总领诸军。

  而这仇鸾也真的不负饭桶之名,他虽然御敌不力,可骚扰百姓却很有一套。

  他指挥下的七路大军不敢杀敌应战,却忙着杀良冒功,欺侮京郊的百姓。

  一时间,民苦之甚于胡虏。

  而当时的权臣严嵩也里应外合,要求诸路大军坚壁勿战,听凭俺答兵在城外掳掠。

  此时,俺答兵都等的不耐烦了,他们渡过潞水,北行。

  十九日至东直门。

  二十一日又至德胜门﹑安定门北,沿途民居房舍皆被损毁。

  严嵩给出的御敌总方针是四个大字:

  饱敌自去。

  说白了,就是蒙古人抢够了,就会走了,不可能一直在京郊待着。

  事情也确实如此,大肆劫掠一番后,看了看高耸巍峨的北京城墙,俺答放弃了。

  庚戌之变结束后,嘉靖皇帝也意识到了京城防务之空虚。

  便着手开始修建北京外城,设置了一个全新的职位,蓟辽总督大臣,下辖蓟州﹑保定﹑辽东三镇,分设总兵,拱卫京师防务。

  而且他更是以此视为奇耻大辱。史载嘉靖皇帝从打此事之后,最厌见‘夷狄’这两个字。

  批阅奏章之时,每次写到‘夷狄’二字必定写的极小。算是用自己的方式出了一口气。

  当时俺答扬鞭于京郊,一位年仅二十二岁的武举应试者,毅然要求从军出征,上阵杀敌。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并非只是意气用事,要逞莽夫之勇。

  他奋笔疾书,须臾之间便写作了一篇御敌之策。

  心怀家国,腹有雷音,下笔凶狠。

  青年把自己的满腔热情满腹才华都倾注于笔下,结合在登州几年的见闻感受,把明军的软肋一一指出,并逐一提出对策,又针对蒙古骑兵的作战特点写下了排兵布阵防守御敌的计谋对策。

  这就是在军事史上名传千古的著作:《备俺答策》。

  这篇文章被时任兵部尚书看后大喜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