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官场如战场,微服出巡时
则,防御之后便是改进,挖沟渠,引水源,灌农田。

  在他的带领下,松州百姓安居乐业,又是在贞观盛世的大格局下,不仅国富民强,国泰平安,而且松州百姓们人人的腰间鼓鼓的。

  而另一边,方二海的酒楼也进展得如火如荼,相当的顺利。当宋徽宗亲笔题词的“正圆大酒楼”的匾额高高挂起的时候,锣鼓喧天,酒楼正式对外营业了。

  油盐酱醋怎么办?这难不倒方二海,没有菜油,可以用动物油,在唐代,以麻油烹调的情况已多见,所以这一个问题,很容易的便解决了。

  至于盐和醋,它是一种最基本的调味品,也是必不可少的。失去了它,什么山珍海味、美味佳肴,都将索然无味。传说宿沙氏发明用盐,他住于山东半岛滨海地区,“煮海为盐”,即以海水煮盐。而盐和醋,也是一直由朝廷来负责运输的。这一点,方羽正好可以利用一下他的官职,所以这个问题,也基本上可以解决了。

  方二海烧出来的菜肴,鲜美可口,对于,唐朝的百姓来说,就是上一道最普通的“酸辣鱼”,那也是闻所未闻的。吃到嘴里,却是酸爽可口,满嘴留香,纷纷赞不绝口。

  而酒楼的价格却十分的公道。下至黎民百姓,上至达官贵族,人人吃得起。酒楼的生意因此日日爆棚,甚至有些食客不远千里而来,目的,就是想品尝一下“正圆大酒楼”的菜肴。

  唐太宗李世民在半路上就听说了这个酒楼的声名,不禁好奇心大起。这日,他终于来到了松州。

  见到松洲的守卫士兵们精神抖擞,训练有素,牛进达出示令牌,只说车上携带着主人,进城探亲。

  进入松州城后,见到百姓们安居乐业,市集井然有序,一片繁华,心中不由得十分宽慰。

  牛进达随手就拦住了一位长者,便问:“请问长者,县署该如何走?”

  长者一只眼,上上下下的仔细打量了一番牛进达,这才说道:“你是外地来的吧?”

  “正是。”

  “你是去拜谢方知县的吧?”

  牛进达一愣,道:“长者如何知晓?”

  “如果你是去拜谢的话,老夫劝你还是不要去了。”

  “这是为何?”

  “因为我们方知县不收受任何人的感谢。”

  “你们很恨他吗?”

  长者听到这话,突然朝他瞪了一眼,道:“你要是敢说我们方知县一句坏话,老夫和你拼命。”

  “你怎么如此维护,竟替他说好话?”

  “方知县是青天大老爷,是难得的好官啊。你随便问问,哪一户家庭没有一百两银子?”

  “为什么这么多?”

  “这全是方知县和方夫人的功劳。他们帮助我们耕种,帮助我们开河引渠,原本勤劳的人都富裕了起来,而原本懒惰的人,也被带动的变得更加的积极主动了。”

  “看来这方知县果然非同一般呢。”

  “可不是嘛。如今我们整个松州城的黎民百姓,不愁吃,不愁穿。就连隔壁城镇,也有好多的人都陆陆续续的搬迁了过来。”

  “那请问长者,这里正圆大酒楼在何处?我们肚子饿了。”

  说起这个正圆大酒楼,长者的话便更加的滔滔不绝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