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螳螂拳秘籍
��登州府查抄。登州府急派镇将带兵役三百人,来到唐家泊村,将于七家团团包围。当时于七不在家,于九和于十正睡午觉。于七之妻李俊梅急忙叫醒于九和于十。兄弟二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带领家人将登州兵役打了个落花流水,狼狈逃回了登州府。为此,清廷决定发兵“征剿”于七。

  于七回家之后,知道惹下了灭顶之祸,遂决定起义反清。于七说:“清廷逼民造反,民不得不反;说我反清复明罪,是天赐我之荣誉。”

  为给于家留后,于七秘密安排长子于守宰的媳妇带领三个孩子潜往胶州隐居。之后,带领全家近百口上了牙山,打出了抗清义旗,并迅速发展到数千人。这就是山东历史上著名的于七牙山起义。

  顺治七年,于七率起义军2000余人,东出牙山,与昆嵛山的义军合力围攻宁海州。起义军斗志昂扬,冒死爬城,锐不可当,很快攻破宁海城,杀死知州刘文淇,声威大震。清廷闻报,惊恐万分,急命登州调集各路人马来与于七交战,但都被义军打得丢盔卸甲,大败而回。清廷不得不派重兵围剿。

  据记载,顺治十八年,清廷调集靖东将军济席哈、兵部郎中舒穆禄图喇、山东总督祖泽傅等所谓三大帅,重兵“会剿”于七,列营牙山周围。面对强敌,义军屡次主动出击,重挫清兵于十字线、营盘一带,但终因寡不敌众,只得退居牙山,誓死扼守。在几次争夺战中,义军居高临下,越战越勇,清兵屡攻屡败,伤亡惨重。

  最惨烈的一次战斗中,清兵攻到大牙的一条通道口,情势十分危急。如果这个通道口被攻下,义军将无险可守。危急时刻,于七亲率于家子弟列阵于通道口前,口中高诵李白的侠客行: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清兵蜂拥而上,于七挥动大刀,奋勇拼杀,将冲上来的清兵,一个个砍下山崖。直杀得横尸遍谷,血流成河,一直杀了三天两夜。大牙山前有个小村叫“血灌亭”,即因这场血战而得名。

  面对易守难攻的牙山天险,清兵无奈,便采取长围久困的战术,以三万多人马把牙山围得水泄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