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第一百三十三章
议。
这些不利言论,大多被安王、饶相和定远侯压了下来。
此外,她留下父亲贴身的老内侍刘盛,此人善于察言观色,早将那夜的对话听入耳中,唯有加以重用才安全。
刘盛尽心尽力,在大小事务上处处提点,免去了她许多惶恐。
日复一日,冬雪消融,宋鸣珂始终未能抽身前去北山探望兄长,唯有通过往来两地的太后谢氏和李太医询问病情。
遗憾的是,宋显琛因妹妹代他执政而更加忧心忡忡,阻碍毒性排解。
他若不能完好无损归来,宋鸣珂为守住秘密,不好大肆清查下毒一案。
拖久了,更无迹可寻。
这日早朝,左右相为雪灾后重建起了争执,双方你一言我一语,针锋相对。
最终安王发话:“诸位稍安勿躁,此事容后再议,不妨先听听其他几位大人有何要奏。”
宋鸣珂总算松了口气,颔首赞成。
御史中丞执笏,义正严辞:“启禀陛下,先帝染疾,久治不愈,臣等认为,需彻查翰林医官院,问责相关人员。”
此言如惊涛骇浪拍向宋鸣珂,教她周身一僵。
她终于记起,为何前世等了五年,才得悉兄长死于中毒的真相!
——当年先帝驾崩,包括李太医在内的重要医官,一律遭到贬谪!
多年来,官员升任和降谪,不问劳逸政绩,只谈资历;纨绔子弟不干正事,却充任馆阁要职。策略针砭时弊,轰轰烈烈推行半年,但用力过猛,因权贵反对而搁置,徐怀仁受多方弹劾,罢黜后郁郁而终。
宋鸣珂此时拿策略,原想蒙混过关,不料皇帝颇为重视:“甚好!你回去写篇策论,三日内交上。若可行,朕便早日清理积弊。”
策论?这下头大了!她可不会!不过……有太子哥哥撑着,不虚!
宋显扬大抵没料一贯平庸的“太子”忽然让皇帝另眼相看,须臾震惊后,顺圣心夸赞两句。
皇帝听了半日话,疲乏至极,摆手命“兄弟”二人离殿。
宋鸣珂心知他重症难愈,见一次,便少一次,内心交战良久,一步三回头。
殿外寒意席卷,未见余桐迎候,她却被突如其来的雪惊到了!
九月下旬,竟已飞雪连天?
遥远而惨烈的记忆随寒潮猛地撞得她心慌意乱,这年冬天,将有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灾!
当时陆续收到的奏报——京城至北域,大雪封锁千里,数万房屋倒塌,各县城薪食俱尽,冻饿死者日以千数增加。
正逢国丧,闻者垂泪,亦瞬即凝成冰。
其后,瘟疫横流,赈灾官员中饱私囊,导致流离失所者纷纷落草为寇,引发动乱。摄政的安王不得不派兵镇压,连串后患持续一年有余。
这些不利言论,大多被安王、饶相和定远侯压了下来。
此外,她留下父亲贴身的老内侍刘盛,此人善于察言观色,早将那夜的对话听入耳中,唯有加以重用才安全。
刘盛尽心尽力,在大小事务上处处提点,免去了她许多惶恐。
日复一日,冬雪消融,宋鸣珂始终未能抽身前去北山探望兄长,唯有通过往来两地的太后谢氏和李太医询问病情。
遗憾的是,宋显琛因妹妹代他执政而更加忧心忡忡,阻碍毒性排解。
他若不能完好无损归来,宋鸣珂为守住秘密,不好大肆清查下毒一案。
拖久了,更无迹可寻。
这日早朝,左右相为雪灾后重建起了争执,双方你一言我一语,针锋相对。
最终安王发话:“诸位稍安勿躁,此事容后再议,不妨先听听其他几位大人有何要奏。”
宋鸣珂总算松了口气,颔首赞成。
御史中丞执笏,义正严辞:“启禀陛下,先帝染疾,久治不愈,臣等认为,需彻查翰林医官院,问责相关人员。”
此言如惊涛骇浪拍向宋鸣珂,教她周身一僵。
她终于记起,为何前世等了五年,才得悉兄长死于中毒的真相!
——当年先帝驾崩,包括李太医在内的重要医官,一律遭到贬谪!
多年来,官员升任和降谪,不问劳逸政绩,只谈资历;纨绔子弟不干正事,却充任馆阁要职。策略针砭时弊,轰轰烈烈推行半年,但用力过猛,因权贵反对而搁置,徐怀仁受多方弹劾,罢黜后郁郁而终。
宋鸣珂此时拿策略,原想蒙混过关,不料皇帝颇为重视:“甚好!你回去写篇策论,三日内交上。若可行,朕便早日清理积弊。”
策论?这下头大了!她可不会!不过……有太子哥哥撑着,不虚!
宋显扬大抵没料一贯平庸的“太子”忽然让皇帝另眼相看,须臾震惊后,顺圣心夸赞两句。
皇帝听了半日话,疲乏至极,摆手命“兄弟”二人离殿。
宋鸣珂心知他重症难愈,见一次,便少一次,内心交战良久,一步三回头。
殿外寒意席卷,未见余桐迎候,她却被突如其来的雪惊到了!
九月下旬,竟已飞雪连天?
遥远而惨烈的记忆随寒潮猛地撞得她心慌意乱,这年冬天,将有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灾!
当时陆续收到的奏报——京城至北域,大雪封锁千里,数万房屋倒塌,各县城薪食俱尽,冻饿死者日以千数增加。
正逢国丧,闻者垂泪,亦瞬即凝成冰。
其后,瘟疫横流,赈灾官员中饱私囊,导致流离失所者纷纷落草为寇,引发动乱。摄政的安王不得不派兵镇压,连串后患持续一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