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起文官的朱元璋,恐怕也不知道自己会成为批发官帽之主吧,更不知道他最看不起的文官,最后干翻了大明吧?

  所以,优柔寡断四个字形容主角,过了。

  最后说说新书汉明。

  这个书名,说真话,和尚不太满意,但想不出更适合的,也就将就了。

  这本书原本是想成种田文的,大纲也全部列好,但最后还是写成了争霸文。

  从种田文演变成争霸文,确实是这本书的致命bug。

  因为节奏不一样,哪怕和尚认真改了,书友看起来,想必依旧能品出一种懒散来。

  没办法了,和尚不善于自宫,只能选择完本。

  所以,书一定是不会太监的,最多只是字数上进行压缩,成绩不好,那就少写点完本呗。

  在汉明中,和尚真正想表达的是,好人有坏的一面,坏人也有好的一样。

  除了投敌叛国,其它一切好坏,其实并不是不能接受。

  官员贪腐从古至今都有,明末并非特例。

  官场倾轧也是如此。

  至于天灾人祸,那就更不用提了。

  大明的灭亡,来自于内,上下一致地投降、逃避,才是大明灭亡的主因。

  打个比方,如果崇祯没有选择上吊,而是逃出来,依托长江天险进行抵抗,然后北伐,大明未必会亡,至少成为象南宋般,多支撑几十年还是可以的。

  毕竟崇祯的号召力,远比象弘光、隆武、永历、鲁监国强吧?

  可崇祯选择了上吊,这或许是死社稷的心态,但不得不说,崇祯当时心死了。

  他宁愿选择逃避。

  这才是大明灭亡的真正原因。

  和尚写汉明,对于每个主要人物,都没有刻意地去贬低。

  还是那句话,坏人也有好的一面,就算再昏庸、再贪腐,但许多人在最后一刻,还是守住了底限。

  就象朱以海监国,其实朱以海真的不坏。

  至少他做到了至死不投降。

  哪怕他心里无数次想过投降。

  这可以理解,不是吗?

  想和做本来就是两回事。

  在离杭州只有二百里的绍兴府监国,需要很大的勇气。

  但朱以海做到了不投降三个字。

  与他相比,弘光就是坨屎。

  还有象王之仁,他服从弘光投降满清,但之后面对钱肃乐等在宁波一带的反抗,他选择了重归大明。

  他是坏人吗?肯定是坏人,他投降过,他同样贪腐,他同样不遵朱以海号令,他同样暗中自立门户,但他也一样面对战败,慷慨赴死。他真是坏人吗?

  再譬如李定国,起义民军的首领之一,杀明人、杀无辜百姓少吗?掀翻明朝,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吧?可就是他二撅名王,辅佐永历朝,坚持到抗清事业的最后一刻。他真是坏人吗?

  所以,和尚的汉明,想说的是在那个乱世之中,能守住底限的都是,好人!

  汉明里面,很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