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风云世纪末
来了……”

  路过的熟人见到父子俩,时不时打个类似的招呼,有热情的,甚至会进来拉一会家常,顺便关心一下陈子山的高考情况。

  一下午很快就过去。

  镇上的五金店,一般开到6点来钟就可以关门。

  晚上。

  在包公殿拜菩萨蹲守了一天的陈母回到了家。

  迎接陈母的是陈丽丽一连串的埋怨,诸如亲生女儿比不上庙里的菩萨、比不上一起拜佛的大婶大娘之类的矫情话。

  总之就是吃干醋。

  陈母就笑眯眯地听着,见到儿子女儿回家,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连忙下厨房忙活,而陈父就被打发着去街上菜市场买菜去了。

  晚上吃饭时,自然而然就谈到了陈子山高考的情况。

  听说英语发挥失常,陈建国两口子一连串的可惜。

  陈母埋怨说:“早跟你讲,让我陪你去考试,你又不情愿,现在知道陪考的重要性了吧?”

  陈子山两手一摊,不好搭话,在母亲心里,这事儿有理有据、原因结果层次分明,反驳都没用。

  陈建国说:“要不复读一年?”

  这话不是跟陈子山说,而是在跟陈母商量。

  “复读!”陈母一锤定音。

  陈子山无奈道:“你们就不问问我的意见?”

  陈母说:“就是听你的,英语才考砸!”

  “这是两码事。”

  “可结果一样。”

  陈丽丽见母子俩争吵起来,连忙劝说:“妈,你就先听听弟怎么说,人家都还没说话,你就草率地做了决定,犯人还有个申辩的机会呢。”

  “什么破比喻。”陈母瞪了女儿一眼,“你就呱噪偏帮,我是你们的妈,还能害你们不成?”

  陈丽丽缩头说:“哪有偏帮!”

  陈建国打圆场说:“那山子说说吧,你是怎么想的?”

  “我不想复读。”

  陈子山老老实实地说话,“英语发挥失常,重点本科的希望可能不大,但一般本科还是有希望的,复读一年,谁能保证一定比今年好?”

  陈母不认同,说你这样纯粹是抬杠的话,又不是读不进去,复读一年,无论如何都比今年要好。

  换做是重生前,或许陈子山会听母亲的建议。

  但今时不同往日。

  1999年,这是一个黄金年代,机遇遍地,俯拾皆是。

  后世有人总结说:

  世纪前后,风云跌宕起伏,浪潮频频。

  改革开放三十年,华夏企业大体经历了三次发展的大浪潮。

  如果说第一次浪潮是以农村和城市边缘人创业为主体,第二次浪潮是以知识分子和公务员下海创业为代表。

  那么第三次浪潮,无疑是以互联网创业精英为先锋。

  三次浪潮的时间节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1999年。

  就在这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