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时期的民族政策(下)
��将胡族内迁的行为是“权宜之计,一时之势,非所以为万世之利也。”之所以让他们内迁,目的是为了“夷虏在内,然后取足”。但是内迁胡族经过数代繁衍之后,“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又“苦汉人侵之”,“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所以内迁胡族屡有叛乱。
江统认为内迁胡族“弱则畏服,强则侵叛”,现在虽然畏服,但不得不防,必须“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便可“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应该说江统对当时的民族矛盾尖锐的现实还是有一定的认识的,但是朝廷并没有采用他提出的徙戎政策,晋书张统传称:“帝不能用。未及十年,而夷狄乱华,时服其深识。”可见后人对徙戎论的评价之高。
对于西晋初年的民族冲突,并不能说统治集团不够重视,如果说江统提出徙戎论之时西晋正处于八王之乱,晋惠帝司马衷皇权旁落遂不能用,那为何“沈毅多大略”晋书漠帝纪的司马师、“明达善谋,能断大事”晋书映帝纪的司马炎也不采用这一策略呢如果外迁胡族出塞真能解决当时的民族问题,那么刘猛率领北部匈奴出塞应该是好事,为何晋军还要历时一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出塞追击呢徙戎论真的能解决西晋的民族矛盾吗
前文提到过,在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人力是最重要的资源,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主要看其掌握了多少户口,所以历朝政府才会同意胡族内迁,甚至以武力方式逼迫胡族内迁。特别是在三国时期,对胡族、敌国百姓的掳掠很是常见,同一时期又是士族阶层发展壮大的时期,他们享受着广泛的政治经济特权,荫蔽大量户口,这使得朝廷可掌握的户口数有限,国家所需徭役、兵源必须落实到人力资源,所以内迁胡族是统治集团必然的选择。
胡族内迁的好处不但能壮大自身力量,同时又可削弱外敌。这个很好理解,胡族内迁之后可为我所用,同时又便于监视,一旦有变可迅速平定。胡族若处于塞外,中原军事力量反而不易触及,一旦谋反,轻则掠地,重则攻城,边界亦不得安宁,若要加以解决,反而不那么容易。所以驱赶胡族于塞外只能造成一个结果以民资敌。等于是将最宝贵的资源送与敌人,内忧虽能缓和,外患必将加重,得不偿失。
而且五胡乱华得以发生并非偶然,若非统治集团为争夺权力大动干戈,致使国家陷入内乱,再加上这一时期士族集团垄断土地资源,生活极端奢侈,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对当时的现状极端不满的百姓也就趁乱举兵,西晋因此而灭亡。而且当时起兵反晋的并不仅仅只有内迁胡族,亦有王弥、魏植、王如、张昌、胡亢、李骧、陈敏等汉族参与,这充分说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而非民族矛盾。而且胡汉之间的民族融合并未因为战乱而中断,即便是民族矛盾最尖锐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原的军事组织大都由“戎晋”组合而成,过于夸大这一时期的民族对立并不可取。
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建国的各胡族政权中,由内迁胡族建立的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等国,但也有不少政权是由塞外入侵中原而建立,比如说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北魏政权,即便是接受东晋册封的前燕政权也是由塞外进入中原。由此可知,一旦统治者不能掌控全国,战乱是不可避免的,中原一旦陷入长期内乱,必然无力整顿边防,又如何能阻挡塞外民族的入侵所以会发生五胡乱华的根源不在内迁的胡族,而在于西晋统治集团的无能与腐败,致使国家陷入长期的动乱,而所谓的五胡乱华,不过是内迁的胡族直接参与了这些动乱而已。
可以这么说,西晋统治者已经深刻意识到当时民族矛盾的尖锐,但江统所提出的徙戎论并不可取,若以武力方式迁徙胡族外迁,必然
江统认为内迁胡族“弱则畏服,强则侵叛”,现在虽然畏服,但不得不防,必须“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便可“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应该说江统对当时的民族矛盾尖锐的现实还是有一定的认识的,但是朝廷并没有采用他提出的徙戎政策,晋书张统传称:“帝不能用。未及十年,而夷狄乱华,时服其深识。”可见后人对徙戎论的评价之高。
对于西晋初年的民族冲突,并不能说统治集团不够重视,如果说江统提出徙戎论之时西晋正处于八王之乱,晋惠帝司马衷皇权旁落遂不能用,那为何“沈毅多大略”晋书漠帝纪的司马师、“明达善谋,能断大事”晋书映帝纪的司马炎也不采用这一策略呢如果外迁胡族出塞真能解决当时的民族问题,那么刘猛率领北部匈奴出塞应该是好事,为何晋军还要历时一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出塞追击呢徙戎论真的能解决西晋的民族矛盾吗
前文提到过,在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人力是最重要的资源,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主要看其掌握了多少户口,所以历朝政府才会同意胡族内迁,甚至以武力方式逼迫胡族内迁。特别是在三国时期,对胡族、敌国百姓的掳掠很是常见,同一时期又是士族阶层发展壮大的时期,他们享受着广泛的政治经济特权,荫蔽大量户口,这使得朝廷可掌握的户口数有限,国家所需徭役、兵源必须落实到人力资源,所以内迁胡族是统治集团必然的选择。
胡族内迁的好处不但能壮大自身力量,同时又可削弱外敌。这个很好理解,胡族内迁之后可为我所用,同时又便于监视,一旦有变可迅速平定。胡族若处于塞外,中原军事力量反而不易触及,一旦谋反,轻则掠地,重则攻城,边界亦不得安宁,若要加以解决,反而不那么容易。所以驱赶胡族于塞外只能造成一个结果以民资敌。等于是将最宝贵的资源送与敌人,内忧虽能缓和,外患必将加重,得不偿失。
而且五胡乱华得以发生并非偶然,若非统治集团为争夺权力大动干戈,致使国家陷入内乱,再加上这一时期士族集团垄断土地资源,生活极端奢侈,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对当时的现状极端不满的百姓也就趁乱举兵,西晋因此而灭亡。而且当时起兵反晋的并不仅仅只有内迁胡族,亦有王弥、魏植、王如、张昌、胡亢、李骧、陈敏等汉族参与,这充分说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而非民族矛盾。而且胡汉之间的民族融合并未因为战乱而中断,即便是民族矛盾最尖锐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原的军事组织大都由“戎晋”组合而成,过于夸大这一时期的民族对立并不可取。
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建国的各胡族政权中,由内迁胡族建立的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等国,但也有不少政权是由塞外入侵中原而建立,比如说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北魏政权,即便是接受东晋册封的前燕政权也是由塞外进入中原。由此可知,一旦统治者不能掌控全国,战乱是不可避免的,中原一旦陷入长期内乱,必然无力整顿边防,又如何能阻挡塞外民族的入侵所以会发生五胡乱华的根源不在内迁的胡族,而在于西晋统治集团的无能与腐败,致使国家陷入长期的动乱,而所谓的五胡乱华,不过是内迁的胡族直接参与了这些动乱而已。
可以这么说,西晋统治者已经深刻意识到当时民族矛盾的尖锐,但江统所提出的徙戎论并不可取,若以武力方式迁徙胡族外迁,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