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衷的悲剧人生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统一政权,自晋武帝统一全国到再次进入分裂割据状态不过仅二十多年,这个由盛到衰的过程在其子惠帝时期已经基本完成了。对这个转变的过程及其原因已有许多史学界前辈加以论述,一些问题也较为清楚了。但是,在过去的论述中对惠帝这一全国名义上最高统治者所起的作用注意较少,尤其是对惠帝是否如一些论著中所说的白痴及其为什么被并不昏庸的晋武帝立为太子这两个相互关连的问题更是缺乏较为合理的解释。而实际上许多导致西晋政权崩溃的因素都与惠帝缺乏治理国家的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对西晋政权的灭亡作出较为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解释,就必须对惠帝其人,特别是对上面所提到的两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惠帝继承皇位的过程
首先来分析一下惠帝被立为太子并继承皇位的过程。公元265年,继承了祖、父基业的司马炎通过禅让形式取代了曹魏的统治,建立起西晋王朝,成为西晋的第一代君王──晋武帝。他又于公元280年灭东吴,从而最终结束了三国鼎峙的分裂局面。武帝于即位的次年,即泰始二年266,立妻杨氏为皇后;泰始三年,立子司马衷为太子即惠帝。惠帝是武帝与杨元后的次子,因其兄司马轨早夭,故成为皇位的当然继承人,被立为太子时,年方九岁。在立其为太子时,没有任何有争议的记载,可能是因其当时尚幼,没有接触外廷大臣,而且其母被立为皇后,又正得宠,故惠帝是聪慧还是愚浅尚未成为大家的注意所在。 随着惠帝的长大,他能否胜任最高统治者这一重任的问题也就逐渐被提出来了。最早提出的正是武帝本人。“帝以皇太子不堪奉大统,密以语后,后曰: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1杨元后死于泰始十年274,时惠帝16岁,而从晋书后妃传的记述顺序看,此事当在惠帝的婚事前,即早于泰始八年,也就是惠帝14岁以前。
泰始八年,武帝为惠帝娶贾充女为妃,这门婚事是在杨元后极力支持下缔结的2,但此外这还另有背景。当时得到武帝信任的侍中任恺等恶贾充之为人,欲将其排挤出朝,因氐、羌起来反抗,乘机推荐贾充出镇关中。贾充不欲外镇,用荀勖之策,借其女与太子结婚而得留京师,并继续得到武帝的信任3。贾充在朝本来就广结党羽,“充既为武帝所遇,欲专名势,而庚纯、张华、温颙、向秀、和峤之徒皆与任恺善,杨珧、王恂,华廙等贾充所亲敬,于是朋党纷然。”4这样,在惠帝后面,又有了群臣的派系争端。
咸宁275280初,惠帝出居东宫,5接触的外廷大臣渐多,对其能否治理国家的疑问也就多起来了。咸宁二年,晋武帝患病,“及帝疾甚,朝野皆属意于齐王司马攸。攸妃,贾充之长女也。河南尹夏侯和谓充曰:卿二婿,亲疏等耳。立人当立德。充不答。”6武帝病愈后,听说此事,“徙夏侯和光禄勋,乃夺贾充兵权。而位遇无替。”7武帝的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大多数朝臣在这一问题上非常小心谨慎。“惠帝之为太子也,朝臣咸谓钝质,不能亲政事。卫瓘每欲陈启废之,而未敢发。后会宴陵云台,瓘托醉,因跪帝床前曰:臣欲有所启。帝曰:公所言何邪瓘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抚床曰:此座可惜。帝意乃悟,因谬曰:公真大醉耶瓘于此不复有言。”8可是,也有人仍以较为直接的方式提出这一问题。东吴平后,和峤转为侍中,峤见太子不令,因侍坐曰:皇太子有淳古之风,而季世多伪,恐不了陛下家事。帝默然不答。”9武帝对群臣的疑问虽以谬语或不置可否而搪塞过去,但对于这件关系到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事情,他是绝不会忽视的。
武帝对惠帝既寄有重望,对他的情况自然是很关心的。他不仅在接触中注意惠帝的情况,并把对惠帝观察的结果,告诉朝臣,希望由他们来印证自己的看法。“后和峤与荀顗、荀勖同侍,武帝曰:太子近入朝,差长进,卿可俱诣之,粗及世事。既奉诏而还,顗
一、惠帝继承皇位的过程
首先来分析一下惠帝被立为太子并继承皇位的过程。公元265年,继承了祖、父基业的司马炎通过禅让形式取代了曹魏的统治,建立起西晋王朝,成为西晋的第一代君王──晋武帝。他又于公元280年灭东吴,从而最终结束了三国鼎峙的分裂局面。武帝于即位的次年,即泰始二年266,立妻杨氏为皇后;泰始三年,立子司马衷为太子即惠帝。惠帝是武帝与杨元后的次子,因其兄司马轨早夭,故成为皇位的当然继承人,被立为太子时,年方九岁。在立其为太子时,没有任何有争议的记载,可能是因其当时尚幼,没有接触外廷大臣,而且其母被立为皇后,又正得宠,故惠帝是聪慧还是愚浅尚未成为大家的注意所在。 随着惠帝的长大,他能否胜任最高统治者这一重任的问题也就逐渐被提出来了。最早提出的正是武帝本人。“帝以皇太子不堪奉大统,密以语后,后曰: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1杨元后死于泰始十年274,时惠帝16岁,而从晋书后妃传的记述顺序看,此事当在惠帝的婚事前,即早于泰始八年,也就是惠帝14岁以前。
泰始八年,武帝为惠帝娶贾充女为妃,这门婚事是在杨元后极力支持下缔结的2,但此外这还另有背景。当时得到武帝信任的侍中任恺等恶贾充之为人,欲将其排挤出朝,因氐、羌起来反抗,乘机推荐贾充出镇关中。贾充不欲外镇,用荀勖之策,借其女与太子结婚而得留京师,并继续得到武帝的信任3。贾充在朝本来就广结党羽,“充既为武帝所遇,欲专名势,而庚纯、张华、温颙、向秀、和峤之徒皆与任恺善,杨珧、王恂,华廙等贾充所亲敬,于是朋党纷然。”4这样,在惠帝后面,又有了群臣的派系争端。
咸宁275280初,惠帝出居东宫,5接触的外廷大臣渐多,对其能否治理国家的疑问也就多起来了。咸宁二年,晋武帝患病,“及帝疾甚,朝野皆属意于齐王司马攸。攸妃,贾充之长女也。河南尹夏侯和谓充曰:卿二婿,亲疏等耳。立人当立德。充不答。”6武帝病愈后,听说此事,“徙夏侯和光禄勋,乃夺贾充兵权。而位遇无替。”7武帝的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大多数朝臣在这一问题上非常小心谨慎。“惠帝之为太子也,朝臣咸谓钝质,不能亲政事。卫瓘每欲陈启废之,而未敢发。后会宴陵云台,瓘托醉,因跪帝床前曰:臣欲有所启。帝曰:公所言何邪瓘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抚床曰:此座可惜。帝意乃悟,因谬曰:公真大醉耶瓘于此不复有言。”8可是,也有人仍以较为直接的方式提出这一问题。东吴平后,和峤转为侍中,峤见太子不令,因侍坐曰:皇太子有淳古之风,而季世多伪,恐不了陛下家事。帝默然不答。”9武帝对群臣的疑问虽以谬语或不置可否而搪塞过去,但对于这件关系到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事情,他是绝不会忽视的。
武帝对惠帝既寄有重望,对他的情况自然是很关心的。他不仅在接触中注意惠帝的情况,并把对惠帝观察的结果,告诉朝臣,希望由他们来印证自己的看法。“后和峤与荀顗、荀勖同侍,武帝曰:太子近入朝,差长进,卿可俱诣之,粗及世事。既奉诏而还,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