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第七点想法:尘埃所无法掩盖的鲧禹治水
msp;我更认为,是舜继位之后,启用了长大的禹,洞察出了禹的才干和品性,破例提拔,委以重任。

  舜,是何等洞察人心的智者,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他完全了解禹这个人,跟鲧一样,都是极端务实之人。

  禹治水几十年,遇到的困难不计其数。

  而这几十年,都在舜的任期里,这背后没有舜的完全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重用禹的人,肯定是舜,舜也有这个识人之明和用人之能。

  鲧的失败,禹的成功,不仅仅是经验的差距,在我看来,还有帝是否全力支持与信任。

  “禹所导积石之山”,“禹攻云雨山”,“禹攻共工国山”。

  导与攻,一字之差,或许是完全不一样的过程。

  积石山也地处偏远,那里早已没人居住,所以只是‘导’。

  而云雨山、共工国山,都明显是在各大氏族的实际控制范围内,有人住。

  这里的攻,真的就没有打仗的意思吗?

  在别人的底盘,凿别人的山,一点冲突都没有?

  泄洪导流,如果会淹没聚居区,那是要迁徙的。

  开别人的山,还要迁徙别人的民,恐怕不是那么简单的,以现代的组织度,都是非常困难的事,那时代必然爆发极大的冲突和社会矛盾。

  兵戎相见,是很正常的。

  但是显然,舜非常支持禹,有这位情商极高,从微末之际出人头地成为帝王,为禹背书,充当禹的坚实后盾,禹才能成功啊。

  鲧攻过榆山、程州之山,最后还是失败。

  那禹攻云雨山,攻共工国的各种山,结果如何呢?

  山海经:“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相繇是共工氏的附庸,图腾是九首蛇身,且自环。哇塞,这个图腾超震撼,比漫威九头蛇图标帅多了,相繇是上古九头蛇组织?

  开玩笑的,总之这个相繇氏,非常厉害,会吞噬很多土地,其呕吐之物,会把大地变成溪流沼泽,上面的水都是苦的,估计是污水,动物们都没法生存。

  禹堵了洪水,灭了相繇,血都是猩臭的,污染土地,植物都没法生长。

  那片地方就是池沼,很多水,无法居住,禹往上填土,并把腐烂的污染的土挖走,可那里依旧是池沼,填上去的好土也被污染了。

  最后禹把挖出的淤泥,堆砌成台,便是群帝台,在昆仑之北。

  这个台,大约就是山海经里写的‘帝喾台、帝尧台、帝丹朱台、帝舜台’。

  其实禹,情商还是有的……他虽然跟父辈一样务实,但并不傻,与舜的关系处的很好。之后开辟纯世袭的王朝,也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

  总之,这段文字,就是记载禹治水期间,疏导山川期间,所遇到的麻烦。

  攻共工国山,并不顺利,共工氏不愿再次迁徙,不愿山被挖开,直接和禹兵戎相见。

  对此,《淮南子》也有类似记载。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