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第七点想法:尘埃所无法掩盖的鲧禹治水
��体积也是四。

  穿地是普通的地,野外随便一块地基本就是穿地。墟土顾名思义,就是丘墟的土,其实也是普通土,因为没有被翻犁灌溉过。

  《九章算术注》,“壤谓息土,坚谓筑土。”

  筑土就是夯实的土,用来垒土建堤之类的。

  这就是介绍个比例,同等质量下,夯实的土,体积是壤的五分之三,普通地的土和废墟的土,体积都是壤的五分之四。

  壤是密度很低,非常松软的土,被人为翻耕灌溉出来的。

  也就是说,壤是最松软肥沃柔蜜的土地。

  ‘壤谓息土’,息土已经是松软肥蜜到仿佛会呼吸的土了,古人赞颂,生活在息土的人会很漂亮。

  那么‘息’‘壤’这两个词合并,又是何等肥沃?

  土、息土、息壤,三大等级,其实就是下等土,上等土,和超级试验田之土。

  可以想象,它被专门灌溉浇肥,反复翻犁,充斥氮磷钾,全是金坷垃,很可能是帝的花园土壤,皇庄之土。所以叫帝之息壤。

  解读了这么多,你们可以直接认为,息壤乃是当时,最最最最珍贵,肥沃浇灌的最高级土壤。

  一直以来,古人都知道息壤是什么,帝之花园土而已,全天下最肥沃的土。

  咱们杂交水稻之父,袁教授的试验田里,用的就是‘息壤’。

  只不过,息壤这个名字,从上古以后,不再用了,渐渐转变为特指当年鲧偷的土,后来的人,只把息土作为最高级,而没有了息壤这个等级划分。

  所以才能给高诱这种人,发挥的空间,将息壤神化。

  综上,再看《山海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我们便就知道,鲧是把帝之花园土,给偷了,拿去堵洪水……

  这就相当于,93年我家这边发洪水时,跑去把袁教授的试验田之土偷来,麻袋打包,往洪水里扔一样。

  息壤一定是在高处,是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不然在那个时代,早就被冲没了,洪水来了,也不会以此论罪。

  先不谈对错,挖了息壤填洪水这个行为在上古,一定是作死的。

  事实的确如此,鲧被羁押到羽山之郊,然后被帝派祝融明正典刑了。

  那么这个帝,到底是谁呢?鲧又为何如此作死,跑去拿息壤填洪水了呢?不知道这么做会死吗?为何不待帝命?

  除山海经外,最早记录鲧的是东周的《尚书》,整理者为孔子。

  太占字数,非常晦涩,我就不贴原文了,《史记》也记载了这段内容,完全继承尧典,并添了一些,整理者为司马迁。

  我将尚书和史记统合,直接大概翻译一下儒家的说法。

  大意为:洪水滔天,下民都在呼唤着如何解决,帝尧向大家征询派谁去治水,担任‘工师’之职位。

  工师即百工之长,你们可以理解为工匠的最高长官。治水这事,肯定是工匠们的任务,所以当时任命工师,就是治水总督。

  讙兜氏推荐共工氏担任,这时候讙兜氏族还不是四罪。但到底是不是尧的儿子丹朱一系,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