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日记-1
�一篇日记,缺少了很多文字,并且,都是在非常关键的地方……”这下倒轮到我意外了:“海德你看不懂是正常的,可沈棠之你总该能找到资料吧?”海德是一个外国人,那倒也罢了,沈棠之怎么也会一无所知呢?沈棠之白了我一眼:“我从高中开始就是在国外念得,你就把我当做是个abc看吧。”“好吧,讲正事。”首先,是日记中事件发生的地点。这一点难不倒沈棠之和海德,只需要根据文中的记载的季节和日出时间进行推算,再加上“大漠”这一条信息,基本就不离十了。我表示同意,这个地理范围并不大,基本却可以确定,是在豫州。豫州是我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省份,自古就有“下名人,中州过半”之,而且这还涉及到另一个重要的关键词。“日记最后所的‘猜想’,是不是和地点有关?但是,豫州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从夏朝至宋朝,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这里定都——日记中的科考队,是准备寻找哪个朝代的遗迹?”沈棠之已经想到了这个问题。“日记中的‘徐先生’和‘赫定博士’,假如不是同名同姓的话,应该就是我知道的那两个名人了。”我对大家,我怀疑日记中的明显是科考队领头人的两人,其一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学者、考古学家,曾担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和北师大校长的徐旭生,另一人则是瑞典闻名探险家、地舆学家文雅赫定博士。我出这两个名字,海德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是那位‘找回了一千年历史’的徐旭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年代,国内外对于“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法,颇有微词。尤其国内当时出现了以顾颉刚为首的“疑古派”,以为中心论据,提出了“东周以上无史论”的观点,否定三皇五帝时期的历史,一时风靡学界。而徐旭生不但撰写了为回击,而且在之后真的找到并发掘了“夏墟”,将中国历史在考古学的范畴,不容置疑地上溯了差不多一千年。1926年底,瑞典闻名探险家、地舆学家文雅赫定博士,带领一个大型远征队,预备到我国西北部进行科学查询。其时,北洋军阀政府与文雅赫定签订了不平等协议,其间规则禁绝我国科学家参与,收集品悉数运到国外。协议内容传出,全国舆论哗然。北京十几个学术团体,联合建立了我国学术团体协会,宣布誓言表明反对,并派徐旭生和刘半农等为代表,经与文雅赫定重复商洽,总算达到新的协议。协议组建了“西北科学查询团”,分为中外两方团队。徐旭生辞去北大教务长的职务,担任中方团长,外放团长则正是文雅赫定,这也是我国史上第一个中外协作的科学考察团。沈棠之听完,脸上露出疑惑的表情:“你是灵探,怎么会懂那么多考古的知识,难不成你兼职是个盗墓的?”我为之绝倒,从起身走到办公桌前,将放在桌上的一本旧书拿了过来。“看看这个,你们就明白了。”老刀看了一眼我扔在茶几上的旧书,念出了书名:“?”“前段日子不是修缮房子,搬了两回家吗?翻出我师父的一堆旧书,这本书我拿来当睡前读物的。我刚才的那些,都在这本书的再版序言里,谁知道这么巧,现学现用了。”“难怪呢,我还以为你子一下了学富五车了,什么都知道。”老刀啧啧两声,“原来是老爷子显灵。”“这本书,被誉为是我国考古界的开荒之作,我差不多已经读完了——按照这本书的记载,徐旭生和文雅赫定,应该只有一次组成合作科考团的经历,我还不能确定,是否就是这本日记本中记载的这一次。”沈棠之点点头:“你继续往下看。”我翻开了第二篇日记。19年月九日,气晴朗四点钟起,五点半起身。我们步入这片大漠之中,已经七,依然看不见不见荒原的尽头,我几乎要开始怀疑,我们是否已经走错了路径。但是,指南针显示的方向是正确的,经纬仪测定的结果,参照了地图之后,也基本吻合。每日间我们大约只能行进不到十公里,因为补给缺乏,必须节省,骆驼太饿了,路中每遇到好草,就要停下来让骆驼吃一些,加上阳光猛烈,一过早上十点,就晒得人要晕倒,于是整个队伍停停走走,行进得十分缓慢。之前我已经怀疑赫定博士,但这几,他们没有什么异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