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造假高手?
�音音,这么解释,你明白了吗?”

  冯音音显然对古瓷器并非一窍不通,理解了一会儿后,便轻轻点头:“爷爷,我大概明白了。”

  洛天明见状,隐蔽地对冯德正使了个眼色,说道:“那咱们言归正传,我也是真想知道小秦你这眼光究竟有多高。老冯,你也没墨迹了,赶紧把东西拿出来给小秦瞧瞧。”

  冯德正也说:“对,之前天明说的我是真好奇,小秦,你也别介意,趁现在还没上菜,老头子忍不住想拿件东西试试你的眼光,你觉得如何?”

  秦宇明白二老请他吃饭是次要,试他深浅才是主题,便点头应道:“我也不过是在潘家园待得久了,懂些皮毛而已。冯老洛老要是不嫌弃,小子便斗胆说说自己的观点。”

  冯德正微微一笑,在旁边的旅行包里拿出一个锦盒放在桌上,嘴上赞叹道:“年轻人有才,却不恃才傲物,单是小秦你这份谦虚,也不枉天明夸你这么些天。”

  秦宇暗笑,心说我哪里是谦虚,不过是因为之前身体不好,昨天又刚经历太多,得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而已。

  冯德正打开锦盒,在众人的注视下,缓缓拿出一方砚台,说道:“小秦,这方砚台,不知道你有什么看法?”

  秦宇探过身子,眼神大略一扫,心中略觉怪异:“澄泥砚,看上去有些年头。”

  洛天明赞道:“好眼光!还有呢?”

  秦宇以眼神示意,得到冯德正许可后,抄起桌上的砚台,抓在手里仔细观察。

  一旁的冯德正小声对冯书雅和冯音音二人说道:“这澄泥砚,始于汉,盛于唐宋,到现在,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历史。从唐代开始,澄泥砚就和端砚、歙砚、洮河砚并称为‘四大名砚’了。

  但澄泥砚和其他名砚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由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不像端砚或歙砚,原料是石头。因此澄泥砚较于其他品种的石质砚台,质地上更细腻,好像婴儿皮肤一般,而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的特点,而且问世的年代也比其他名砚要更早一些。”

  冯书雅恍然大悟:“难怪我觉得这砚台的颜色青中带红,像蟹壳的颜色一般。之前我还奇怪,怎么会有石头会是这种颜色,原来是用泥料烧制的啊。”

  “这种泥料很特殊,遇到高温会产生很多不同的颜色,红青绿紫都是有可能的,更有甚者可能一砚多色。所以在没出窑炉之前,再有经验的工匠,也无法判断自己的作品究竟会呈现出什么颜色。这,就是澄泥砚的魅力所在啊。”

  冯书雅大感兴趣,还想再问,却被冯德正伸手制止了。顺着爷爷的眼神,冯书雅发现秦宇的表情很是丰富,认真中夹杂着疑惑。

  疑惑,就是秦宇现在内心的真实写照。

  这是方长在二十公分,宽十六七,高约六公分的砚台,尺寸算是比较大。无论是从用料,造型,无疑都是上乘的,泥料讲究,色青红泛红,却不显杂,而是青红之间互有映衬,相得益彰。再看包浆皮壳,也无不显示出这方砚台的年纪,至少也有百年。

  可怪就怪在,这砚台上雕刻的图案。既不是山水人物、走兽飞禽;也不是草书花卉、台山白塔;而是在砚池上方怪异的刻着一艘帆船,两侧则各雕有一片长长的羽毛,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再翻过来,砚台背后正中的位置则落有双排竖款“大清康熙三十六年过海山人制”。

  这个就让人费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