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四零章 通俗
��

  马平伟好像是在来的路上就对晚辈们一下午的座谈成果有了全面掌握,有许多迫不及待的补充、提议和赞叹。而且专家之间都说高级语言,马平伟都没作任何说明就直接冒出了“主体”和“赋体”的概念,其他人也都马上领会前辈表述意境。

  人到齐了呀,先进去吧。可马平伟依然不放下文件夹,继续满嘴的唱名调性对称切分,冯老头也是转调对位填充连接,而且两个老头的朴素气质还有那群光鲜的跟班衬托,至少把带路的服务员吓得不轻,上楼梯的时候生怕两位老先生脚下不稳当。

  包厢的大桌上已经准备得琳琅满目只差上菜了,可这些客人也没多看一眼,继续忘情于他们的艺术话题都不知道坐下。

  只有杨景行不忘初心得着急:“尽快上菜,开始做没?”

  任务在身的何沛媛也一下催服务员:“做了吧,我出去就说过。”

  一看服务员积极准备这就开席,卫教授就笑得挺惊喜:“小何辛苦了,今天多亏你,不然我们就要真的不知肉味了。”

  何沛媛可不能开玩笑,还得严峻点:“老师们才辛苦,这么晚了……”

  “一点都不辛苦。”龚晓玲温柔地强势:“格外辛快!”

  专家们呵呵哈哈跟未到场的证实这一下午可是精彩纷呈还扣人心弦,交流处主任也很融入艺术氛围:“作为作品的首个读者,要是能听到小何的点评,肯定更精彩。”

  “我没有点评。”何沛媛的苦笑似乎表明对钢琴艺术兴趣不大:“老师们多指正。”

  老师们好像也没什么指正的,贺宏垂倒在思虑:“等校长回来再碰个面。”

  小小杨主任只能点头。

  “小何最近忙不忙?”被大多数学生认为有不怒自威气质的胡教授也可以很和蔼:“市里对民族乐团的建设非常重视。”

  “我们还好。”何沛媛认真汇报:“就准备一下音乐节的演出。”

  老师们好像都是关心三零六的,了解三零六的音乐会在浦海之春已经算是重头戏了,只是不清楚有什么新曲子新节目?

  龚晓玲就又重提老黄历,又总结出杨景行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让人眼里有光”,让当初排练《就是我们》的女生和今天探讨《哇哇》的教授同样地即景生情。就自己来说,龚晓玲让认为自己喜欢作品和作曲家的主要因素反而不是才华,而是情怀。

  被很喜欢的龚教问起来,何沛媛也大约想起自己当初对《就是我们》的第一印象好像也是音乐情感,她还近乎表扬说作品“没有故作高深”。

  是呀,不光老师同学,杨景行的作品也被演奏家和乐评人们点评过不少了,得过各种各样的褒贬,但就是没牵涉到“高深”或者“晦涩”。

  又扯出来一个反响强烈的大话题,“高深”究竟是什么,尤其是如今站在《第二交响曲》和《哇哇》的高度再去看作曲家以前的作品,其实“深”的维度根本不在技法上呀。再看那些民乐独奏合奏,最可贵的也不是开拓创新吧?

  上菜确实不慢,盘盅漂亮摆设精美,红彤彤的蒸鱼,汤汁浓郁的鹅掌鲍鱼煲……可音乐家们沉迷于艺术,根本不看肉一眼。

  何沛媛还点了龙虾呢,好大个头,满满一盘肉,好像是葱姜爆炒的还热气腾腾,杨景行是真等不得了:“今天也算谢师宴,别让菜凉了。”

  专家领导们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