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9 黄袍加身(大结局)
�怎么叫人不佩服。
虽然范质这一次的行为让雷芳很头疼,但也赢得了雷芳的再一次崇拜。雷芳相信自己的眼光从来没有错过,范质果然是除了宗信之外最优秀的男人。
当然,范质所用的战术确实有一点下作,简直就是卑鄙无耻到了极点。但不管是多么卑鄙,多么无耻,只要能赢就是好招。只可惜范质的功力差了那么一点,那一次只伤皮肉,如果那一剑能刺深一点就赢了。
赵匡胤自己都没见过这么扯的事情,胸口的伤并不深,随便贴一块布上去就行了。只是赵匡胤觉得很险,如果范质那一剑再刺深一点的话,自己这条小命就没了。
功力相差何止一筹,但范质几乎是打得赵匡胤没有还手的机会。虽然手段是卑鄙了一点,但生死之战的时候谁管你手段卑不卑鄙?范质战术运用成功,这就是他的本事。
赵匡胤从来没有看错过范质,范质是凌驾于一般人才的天才,虽然范质的程度要比宗信低,但他也是头脑和武功双重发展的人。如果说范质只发展武功的话,赵匡胤绝对没有自信能打赢他,如果范质只发展头脑的话,估计他的头脑能与宗信相提并论……
这也就是赵匡胤对范质一忍再忍的原因,赵匡胤非常珍惜人才,他非常清楚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可以带来多少收益。就好比宗信这样的人,赵匡胤宁愿用半壁江山来换取宗信的绝对忠诚,因为只要有宗信的忠诚那半壁江山很快就可以拿回来。
至于范质,虽然相比宗信有所不及,但范质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人物。以前赵匡胤认为范质没有宗信那种张狂,为人过于平淡平静,出谋用计稳中求胜。结果今天范质张狂了一次,这一次也确实叫赵匡胤大开眼界。
这件事情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赵匡胤很快便整顿精神,直接带兵将整个皇宫彻底控制住,同时也控制住了幼帝柴宗训。
………………
960年
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降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从古至今造反称帝兵不血刃,反得如此顺利仅此一例。赵匡胤遵守与郭信的承诺,没有对任何人下手,就这么轻轻松松风风光光的当上了皇帝。
由于赵匡胤与宋延有言在先,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汴梁建立了赵宋王朝。
在赵匡胤造反的过程中,因赵匡胤注意严肃军纪,一回开封就下令军队各归兵营,开封城中没有发生以往五代改朝换代时出现的那种烧杀抢掠的混乱局面,因而得到原后周大小官吏的支持。
宋朝建立伊始,后周一些带重兵在外执行巡边使命的将领,如慕容延钊、韩令坤,都表示拥护宋太祖登皇帝位。
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一般以为,这不过是兵权与实力威慑的结果,事实上实力只能保证兵变的最终成功,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能够将大事化于无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本身就充分地体现了赵匡胤极其高超的政治手段与带兵能力。
整个改朝换代的过程只有少数人对此不满,其中最不爽的就是李重进。李重进是郭威的亲侄儿,除了郭信之外他是郭威唯一的血亲,在李重进的眼里江山早就应该是他的,郭威甚至不应该把江山给柴荣,毕竟柴荣只是养子。
就在赵匡胤解�
虽然范质这一次的行为让雷芳很头疼,但也赢得了雷芳的再一次崇拜。雷芳相信自己的眼光从来没有错过,范质果然是除了宗信之外最优秀的男人。
当然,范质所用的战术确实有一点下作,简直就是卑鄙无耻到了极点。但不管是多么卑鄙,多么无耻,只要能赢就是好招。只可惜范质的功力差了那么一点,那一次只伤皮肉,如果那一剑能刺深一点就赢了。
赵匡胤自己都没见过这么扯的事情,胸口的伤并不深,随便贴一块布上去就行了。只是赵匡胤觉得很险,如果范质那一剑再刺深一点的话,自己这条小命就没了。
功力相差何止一筹,但范质几乎是打得赵匡胤没有还手的机会。虽然手段是卑鄙了一点,但生死之战的时候谁管你手段卑不卑鄙?范质战术运用成功,这就是他的本事。
赵匡胤从来没有看错过范质,范质是凌驾于一般人才的天才,虽然范质的程度要比宗信低,但他也是头脑和武功双重发展的人。如果说范质只发展武功的话,赵匡胤绝对没有自信能打赢他,如果范质只发展头脑的话,估计他的头脑能与宗信相提并论……
这也就是赵匡胤对范质一忍再忍的原因,赵匡胤非常珍惜人才,他非常清楚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可以带来多少收益。就好比宗信这样的人,赵匡胤宁愿用半壁江山来换取宗信的绝对忠诚,因为只要有宗信的忠诚那半壁江山很快就可以拿回来。
至于范质,虽然相比宗信有所不及,但范质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人物。以前赵匡胤认为范质没有宗信那种张狂,为人过于平淡平静,出谋用计稳中求胜。结果今天范质张狂了一次,这一次也确实叫赵匡胤大开眼界。
这件事情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赵匡胤很快便整顿精神,直接带兵将整个皇宫彻底控制住,同时也控制住了幼帝柴宗训。
………………
960年
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降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从古至今造反称帝兵不血刃,反得如此顺利仅此一例。赵匡胤遵守与郭信的承诺,没有对任何人下手,就这么轻轻松松风风光光的当上了皇帝。
由于赵匡胤与宋延有言在先,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汴梁建立了赵宋王朝。
在赵匡胤造反的过程中,因赵匡胤注意严肃军纪,一回开封就下令军队各归兵营,开封城中没有发生以往五代改朝换代时出现的那种烧杀抢掠的混乱局面,因而得到原后周大小官吏的支持。
宋朝建立伊始,后周一些带重兵在外执行巡边使命的将领,如慕容延钊、韩令坤,都表示拥护宋太祖登皇帝位。
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一般以为,这不过是兵权与实力威慑的结果,事实上实力只能保证兵变的最终成功,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能够将大事化于无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本身就充分地体现了赵匡胤极其高超的政治手段与带兵能力。
整个改朝换代的过程只有少数人对此不满,其中最不爽的就是李重进。李重进是郭威的亲侄儿,除了郭信之外他是郭威唯一的血亲,在李重进的眼里江山早就应该是他的,郭威甚至不应该把江山给柴荣,毕竟柴荣只是养子。
就在赵匡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