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未清的苏联
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但是,埃里克还在积蓄力量,伺机向苏联暴发出致命一击。

  每天盯着地图仔细研究的埃里克不停的告诫自己,不得有任何疏忽大意,不得拿士兵的生命当儿戏。联情局和军情局每天都会有几千字的情况汇报,他都要亲自研读。事无巨细,全都亲自过目。

  从1934年到现在,花了两年时间转型的民企把德国的军备生产提高到了一个可怕的程度。年进口6亿吨石油的德国占据世界90%的产量。这其中50%来自于美国,也让美国的财富迅速膨胀起来,经济衰败的阴霾逐渐散去。

  在民众看来,欧苏之战实在太遥远了,而且打不打得起来都是两说。但是,德国的高层却从来没有轻松过一天,越是宁静越容易感受到德国出手前的蜇伏期已经结束。

  大战在即,双方都在回头检视自己的体量和能力,尤其是德国的战前准备,简直是细致入微。

  看看钢铁的生产比例,除了瑞典自身的需求增加后对外出口相应减少,但德国仍旧突破了3亿吨年产大关,并一跃成为绝对的全球第一。不过这都归功于拥有足够的储备。但是,埃里克明白,想要一直保持这个水平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这3亿钢铁的原材料进口里,英、美的贡献占据了一半多,一旦德、苏交战,英、美有可能故意使德国的生产需求量出现尴尬局面。

  1935年,第一批转型的民企配合老牌航空企业将bf109战机的产量提升到了年产3000架的生产能力,fw190的年产量也达到了1500架。其余各型飞机也相应地得到了重视,每年生产总计为3000架。

  因为《英、德海军新条约》的限制,海军舰船许多工程项目被迫停止了。然而,这一决定却给陆军和空军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四号坦克的地位因为五号坦克的出现而屈居其次,性能更好的五号坦克服役后被命名为豹式坦克,正以日均5辆的速度供应部队。而三号和四号坦克的生产也没有停下,毕竟更新换代需要时日,就算三型和车四型坦克终将退出德国陆军的历史舞台,也可以作为外贸装备向盟友和海外国家发售。

  原本仅有一个坦克集团军的德国,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扩充到了6个同等单位。这个魔鬼般的发展速度不但让苏联感到不安,就是英、美等国也在密切关注。

  苏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着极强的科技发展意识,但三号坦克却仍旧是其陆军主力战车。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得德国五号豹式坦克技术资料后,因为国内设备和人才储备不足等原因,被迫选择了暂时放弃,转而开始自主研发属于自己的轻型坦克。

  众所周知,武器研发周期非常长,更何况一款令人闻风丧胆的陆战猛虎在投入部队前都要经过严格的审定。但是,留给苏联人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为了尽快提高部队战斗力,苏联只得继续大量生产三号坦克以解燃眉之急,甚至模仿德国自行魔改升级。

  为了增加三型坦克的打击能力,苏联人别出心裁地将152毫米的大口径榴弹炮活生生地架设在三型坦克小小的塔基上,结果,机械故障不断,甚至由于头重脚轻、非常容易发生倾覆。

  好在此前因为有德国人的传经送道,产量自然没有落下多少,而且技术成熟的三号坦克也因为成本较小,苏联人的生产速度和占有的份额几乎与德国相差无几。

  眼看着无法破解德国更加先进的坦克的技术,苏联开始反其道而行之,自行设计反坦克武器,即反坦克炮。进攻不行那就防守,配合各种大口径的火炮,苏联人似乎对自主生产的反坦克炮很有自信,通过反复验证,确定这类武器是抵御德国进攻的最佳方式。

&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