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故伎重施(七)
�久经战阵的将帅了。

  本着一个原则——不要过分小视对手的智商,王翰就越看越觉得这并不是什么诱敌深入,进而设伏的谋略。可抛开这个,又很难解释清军的奇怪举动。于是乎,他便只得一声令下,全军行戒备阵型缓步推进,同时向尚在山道中行进的林德忠报信,请求增援,不给清军以任何施展鬼蜮伎俩的机会。

  “妈的,全军压上去,老子倒要看看这些不要祖宗的混蛋到底耍的是什么把戏!”

  ………………

  明军缓慢推进的同时,带着所部骑兵为大军殿后的游击将军抹了一把额头,再看去,已是满手的水光流滑。

  “还好本将反应快,否则非得被那些广东贼寇占了便宜。”

  说是反应快,亦是经验使然。

  最初,谁也没有预料到明军竟然真的向此处进兵,他们这支部队的抵达,与其说是求个安心,不如说是捞点儿外快罢了。正因为如此,抵达白水镇后,他们的一切行止自然也都是以捞外快为指导思想付诸行动的。

  当明军突然越过边界,对他们而言显然是措不及防的。所幸,游击将军统兵多年,很多东西已经养成了习惯。哪怕是带头吃喝玩乐,同样忘不了要在关键所在派遣夜不收,以防不测。

  由此,他们才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预警,大幅度降低了被明军突袭的风险。而接下来,游击将军看过了麾下那些沉迷酒色赌博的部下,深知如此的军心涣散,哪怕是对上寻常敌手也未必有什么胜算。更何况,抚标早已是名声在外——当年在赣州一战击破满洲八旗,让满清新生代名将苏克萨哈都不得不亡命逃窜。他自问还没有狂妄到了会觉着麾下的这些混账家伙能够去和八旗军作比较的,更不会认为他是能够与苏克萨哈并称,甚至是更为能征善战的“名将”。

  这份自知之明亦是源于多年行伍的经验,这使得他并没有浪费哪怕一个呼吸的时间就立刻做出了决定!

  然而,直接逃跑,莫说是军心不稳,就算是他也难以割舍这些刚刚到手的财货子女。于是乎,集结众将,制定计划,摆出了与明军决一死战的架势的同时,抓紧一切时间将掳掠来的财货子女装船。随后,将带来的那一千民夫,连带着镇上的百姓全部压上阵前,作势要用百姓冲击明军战阵。一方面,可以迫使明军采取更为稳妥的守势;一方面,也可以吸引明军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撤退做好准备。

  打,是绝对打不过的。既然不能送死,那么撤退就是必然。一系列操作下来,明军的注意力也确实被那些百姓所吸引,哪里还能注意到那近两千百姓的震天动地背后,抛开在镇子和码头上做准备的部下外,此间本就仅有的这二三百人的蹑手蹑脚。

  撤退,同样是分批的。装船完毕,先是后队的步兵,而后是前队的步兵,最后则是负责驱赶百姓的骑兵。全军上下,早已通告了一切行动都是为了安全撤离。既然不需要和明军拼命,又能保全这些时日搜刮来的民脂民膏,托陈凯的福,当初从福建撤下来时就都是建制完整的老营头,从上到下都是打了多少年仗的老行伍,没有一个新兵蛋子,起码的组织力和执行力还是有的。其结果,便是发生在王翰眼前的那一幕瞠目结舌。

  看着大手的汗水,游击将军亦是暗道侥幸——若非,他一开始便强压部下的不满,派出足够多的夜不收,从而获得了预警时间;若非,他第一时间就决定撤退,没有半点儿犹豫;若非,这次带来的部队亦是编练多年的老营头,有着起码的凝聚力和行动力;若非,对手的作战经验被他碾压,反应迟钝。这么多的若非,哪怕只要有一点出现了意外,只怕是也未必能够全须全影的�